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3-28页 |
1.1 沙漠生物结皮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1.1 国内沙漠生物结皮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1.2 国外沙漠生物结皮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 固沙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2.1 水泥浆类 | 第18页 |
1.2.2 水玻璃类 | 第18页 |
1.2.3 石油类 | 第18页 |
1.2.4 高分子高吸水树脂类 | 第18-19页 |
1.2.5 合成高分子类 | 第19页 |
1.2.6 改性凹凸棒土类 | 第19-23页 |
1.3 人工生物结皮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3.1 国内人工生物结皮的研究现状 | 第23页 |
1.3.2 国外人工生物结皮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4-28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4.4 研究创新点 | 第26-28页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8-35页 |
2.1 研究材料 | 第28页 |
2.1.1 沙漠生物结皮材料 | 第28页 |
2.1.2 凹凸棒土材料 | 第28页 |
2.1.3 高分子材料 | 第28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8-35页 |
2.2.1 实验方法 | 第28-32页 |
2.2.2 指标测定 | 第32-33页 |
2.2.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33-35页 |
3 沙漠生物结皮的人工扩繁基质配制及效果 | 第35-40页 |
4 环境因素对蓝藻结皮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40-50页 |
4.1 培养时间对蓝藻结皮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40-43页 |
4.1.1 培养时间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4.1.2 培养时间对MDA含量的影响 | 第41页 |
4.1.3 培养时间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4.1.4 培养时间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 光照对蓝藻结皮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43-46页 |
4.2.1 光照对绿素a含量的影响 | 第43页 |
4.2.2 光照对MDA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3 光照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4页 |
4.2.4 光照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4.3 温度对蓝藻结皮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46-50页 |
4.3.1 温度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 第46页 |
4.3.2 温度对MDA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3 温度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7页 |
4.3.4 温度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47-50页 |
5 环境因素对苔藓结皮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50-60页 |
5.1 培养时间对苔藓结皮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50-53页 |
5.1.1 培养时间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5.1.2 培养时间对MDA含量的影响 | 第51页 |
5.1.3 培养时间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5.1.4 培养时间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5.2 光照对苔藓结皮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53-56页 |
5.2.1 光照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 第53页 |
5.2.2 光照对MDA含量的影响 | 第53-55页 |
5.2.3 光照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55页 |
5.2.4 光照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5.3 温度对苔藓结皮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56-60页 |
5.3.1 温度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 第56页 |
5.3.2 温度对MDA含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5.3.3 温度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57页 |
5.3.4 温度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57-60页 |
6 硫酸改性凹凸棒土的表征与性能研究 | 第60-67页 |
6.1 形态的变化 | 第60页 |
6.2 吸水率的变化 | 第60-61页 |
6.3 保水率的变化 | 第61-62页 |
6.4 pH值变化对吸水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6.5 X衍射分析 | 第63-64页 |
6.6 SEM分析 | 第64-67页 |
7 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表征与性能研究 | 第67-76页 |
7.1 形态的变化 | 第67页 |
7.2 吸水率的变化 | 第67-69页 |
7.3 保水率的变化 | 第69-70页 |
7.4 pH值变化对吸水率的影响 | 第70-71页 |
7.5 X衍射分析 | 第71-72页 |
7.6 SEM的分析 | 第72-76页 |
8 蓝藻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76-82页 |
8.1 不同的质量配比对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76-78页 |
8.2 不同的喷洒量对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78-82页 |
8.2.1 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 | 第78页 |
8.2.2 MDA含量的变化 | 第78-80页 |
8.2.3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80页 |
8.2.4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80-82页 |
9 苔藓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82-88页 |
9.1 不同的质量比对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82-84页 |
9.2 不同的喷洒量对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84-88页 |
9.2.1 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 | 第84页 |
9.2.2 MDA含量的变化 | 第84-85页 |
9.2.3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85-86页 |
9.2.4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86-88页 |
10 讨论与结论 | 第88-97页 |
10.1 生物结皮的基质配制及效果和环境因素对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88-90页 |
10.2 不同浓度的硫酸对凹凸棒土的表征与性能的影响 | 第90-92页 |
10.3 不同浓度的硫酸对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的表征与性能的影响 | 第92-94页 |
10.4 复配比和喷洒量对生物型凹凸棒基高分子固沙材料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94-97页 |
展望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