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第一章 政治与艺术的双向选择 | 第8-14页 |
| 一、政治因素 | 第8-10页 |
| 二、艺术因素 | 第10-14页 |
| 第二章 文本分析:从小说到电影 | 第14-34页 |
| 一、《我这一辈子》 | 第14-18页 |
| 二、《祝福》 | 第18-26页 |
| 三、《早春二月》 | 第26-29页 |
| 四、《林家铺子》 | 第29-34页 |
| 第三章 "时政"下的改编特征 | 第34-37页 |
| 一、自觉鞭挞旧社会,尤其是国民党统治 | 第34页 |
| 二、"觉醒"与"反抗" | 第34-36页 |
| 三、"批判"与"同情" | 第36-37页 |
| 结语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