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第一章 全真教创立的社会及个人背景 | 第10-17页 |
第一节 南宋金代的道教 | 第10-12页 |
一、全真教创立的社会政治背景 | 第10-11页 |
二、全真教创立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全真教创立之前的王重阳 | 第12-17页 |
一、全真教创立之前王重阳的生活经历 | 第12-13页 |
二、王重阳入道前的思想历程 | 第13-17页 |
第二章 全真教的创立过程及早期的发展 | 第17-29页 |
第一节 王重阳早期在陕西的悟道和传教 | 第17-20页 |
一、甘河遇仙 | 第17-18页 |
二、活死人墓 | 第18-19页 |
三、传教活动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王重阳在山东的传教和全真教的创立 | 第20-25页 |
一、东游之因浅析 | 第20-22页 |
二、在山东的传教和全真教的创立 | 第22-25页 |
第三节 全真七子对全真教的发扬 | 第25-29页 |
第三章 王重阳的全真思想理论 | 第29-35页 |
第一节 王重阳的著作略述 | 第29页 |
第二节 王重阳的全真思想 | 第29-33页 |
一、"三教合一" | 第30-31页 |
二、清静寡欲 | 第31-32页 |
三、苦己利人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内丹修炼要义 | 第33-35页 |
一、人具仙才 | 第33页 |
二、先性后命,性命双修 | 第33-34页 |
三、功行双全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王重阳的全真教教规与组织 | 第35-39页 |
第一节 传教方式 | 第35页 |
第二节 三州五会 | 第35-36页 |
第三节 教规教制 | 第36-39页 |
第五章 结语:王重阳对全真教的贡献及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 第39-42页 |
第一节 王重阳对全真教创立的贡献 | 第39页 |
一、创立了全真教的思想理论 | 第39页 |
二、确立了全真教的组织体制 | 第39页 |
三、推动了全真教的早期发展 | 第39页 |
第二节 王重阳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 | 第39-42页 |
一、建立全真教,丰富了道教的文化内涵,推动了道教的新的发展 | 第39-41页 |
二、创立了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思想理论,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