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第一节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一、 选题目的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三、 文献评析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网络公共领域建构与政府回应:一种理论阐释 | 第20-25页 |
第一节 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基础理论 | 第20-22页 |
一、 网络公共领域的内涵及范围界定 | 第20-21页 |
二、 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基本要素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政府回应的基本内容 | 第22-25页 |
一、 政府回应的内涵 | 第22页 |
二、 政府的回应的发展层次及其特点 | 第22-23页 |
三、 网络公共领域建构与政府回应的必然 | 第23-25页 |
第三章 西方网络公共领域建构和政府回应 | 第25-30页 |
第一节 西方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及其建构 | 第25-26页 |
一、 西方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 | 第25-26页 |
二、 西方网络的公共领域转型 | 第26页 |
第二节 西方网络公共领域建构中的政府回应 | 第26-30页 |
一、 加强大众传媒的公共服务职能 | 第27-28页 |
二、 促使社会和政治权力的合理化运作 | 第28页 |
三、 增强民众在选举活动中的参与度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当前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及其困境 | 第30-40页 |
第一节 当前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建构 | 第30-32页 |
一、 我国公共领域的界定 | 第30-31页 |
二、 信息技术对我国公共领域的挑战 | 第31页 |
三、 当前我国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现状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当前我国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困境 | 第32-36页 |
一、 “数字鸿沟”质疑公共性 | 第32-33页 |
二、 “沉默的螺旋”产生共识困境 | 第33-34页 |
三、 公民非理性产生“群体极化” | 第34-35页 |
四、 寻租使公域“私密化” | 第35-36页 |
第三节 网络公共领域建构挑战政府权威 | 第36-40页 |
一、 冲击政府管理理念 | 第36-37页 |
二、 检视政府行政效能 | 第37页 |
三、 挑战政府的行政行为 | 第37-38页 |
四、 考验政府的治理能力 | 第38-40页 |
第五章 有效的政府回应:当前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理性选择 | 第40-53页 |
第一节 转变行政理念,塑造网络公共领域规范机制 | 第40-45页 |
一、 从管制转向治理 | 第41-42页 |
二、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第42页 |
三、 加强网络空间伦理建设 | 第42-45页 |
第二节 构建虚拟政府,优化政府与公民间的互动机制 | 第45-48页 |
一、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 第45-47页 |
二、 完善政府门户网站 | 第47页 |
三、 灵活政府回应过程 | 第47-48页 |
第三节 推进信息化建设,扩大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机制 | 第48-51页 |
一、 推进信息技术创新 | 第48页 |
二、 缩小数字鸿沟 | 第48-50页 |
三、 引导“意见领袖” | 第50-51页 |
第四节 引领市民社会,建立网络共识空间长效机制 | 第51-53页 |
一、 培养公民精神 | 第51页 |
二、 促进公私合作 | 第51-52页 |
三、 加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