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河流论文

河道底泥中荧蒽污染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研究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3-4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多环芳烃的概述第10-12页
    1.2 河道底泥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第12-13页
    1.3 河道底泥的多环芳烃污染修复方式及修复技术第13-16页
        1.3.1 河道底泥多环芳烃污染的修复方式第13-14页
        1.3.2 河道底泥多环芳烃污染的修复技术第14-16页
    1.4 多环芳烃污染的生物修复机理第16-18页
        1.4.1 多环芳烃污染的植物修复机理第16-17页
        1.4.2 多环芳烃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机理第17-18页
        1.4.3 多环芳烃污染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机理第18页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18-20页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19页
        1.5.2 研究内容第19页
        1.5.3 研究技术路线图第19-20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0-32页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0-21页
    2.2 实验方法第21-31页
        2.2.1 荧蒽检测方法第21-23页
        2.2.2 荧蒽提取方法第23-28页
        2.2.3 试验底泥的制备第28页
        2.2.4 荧蒽降解菌的分离、纯化第28-29页
        2.2.5 菌种观察制样过程第29页
        2.2.6 菌悬液的制备方法第29-30页
        2.2.7 生物量测定方法第30-31页
        2.2.7 植物根系分泌物的获取方法第31页
        2.2.8 荧蒽降解产物分析测定方法第31页
    2.3 降解动力学模型分析第31-32页
第三章 联合修复技术中修复植物的选择第32-42页
    3.1 修复植物的选择第32-34页
    3.2 植物修复荧蒽污染底泥的机理第34-36页
    3.3 种植植物后根系菌群结构的变化第36-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荧蒽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机理研究第42-66页
    4.1 荧蒽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第42-46页
    4.2 环境条件对菌株生长的影响第46-49页
        4.2.1 荧蒽浓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第46页
        4.2.2 温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第46-47页
        4.2.3 pH值对菌株生长的影响第47-48页
        4.2.4 重金属对菌株生长的影响第48-49页
    4.3 菌种以荧蒽为唯一碳源时的降解效果第49-51页
        4.3.1 降解菌对荧蒽的连续降解效果分析第49页
        4.3.2 菌株产率分析第49-51页
    4.4 外加碳源对荧蒽降解的影响第51-58页
        4.4.1 不同外加碳源对荧蒽降解的影响第51-53页
        4.4.2 外加碳源的强化机理分析第53-56页
        4.4.3 最佳外加碳源长期降解效果及降解动力学第56-57页
        4.4.4 最佳外加碳源不同投加方式第57-58页
    4.5 荧蒽降解产物分析第58-61页
    4.6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底泥中荧蒽的污染第61-63页
        4.6.1 不同菌种投加量对菖蒲修复底泥中荧蒽污染的影响第61-62页
        4.6.2 菖蒲、菌株、外加碳源共同作用修复底泥中荧蒽污染的效果第62-63页
    4.7 本章小结第63-6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66-68页
    5.1 实验结论第66-67页
    5.2 建议与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6页
论文发表情况第76-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铁形态分析的磁絮凝—膜过滤工艺研究
下一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货款信用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