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0页 |
1.1 植物的光合特性 | 第12-17页 |
1.1.1 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1.1.1 植物光合作用的日变化及季节性变化 | 第12-13页 |
1.1.1.2 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 第13-14页 |
1.1.2 植物的光抑制 | 第14页 |
1.1.3 遮阴处理对光合生理的影响 | 第14-17页 |
1.1.3.1 遮阴处理对植株形态特性的影响 | 第14-15页 |
1.1.3.2 遮阴处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5页 |
1.1.3.3 遮阴处理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15-16页 |
1.1.3.4 遮阴处理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16页 |
1.1.3.5 遮阴处理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16-17页 |
1.1.3.6 遮阴处理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17页 |
1.2 芍药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20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20页 |
2.2.1 芍药光合特性的研究 | 第20页 |
2.2.2 遮阴处理对芍药光合生理的影响 | 第2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0-24页 |
2.3.1 光合作用日变化的测定 | 第20-21页 |
2.3.2 光合作用季节性变化的测定 | 第21页 |
2.3.3 光合-光响应曲线和光合特征参数的计算 | 第21页 |
2.3.4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21页 |
2.3.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1-22页 |
2.3.6 形态指标的测定 | 第22页 |
2.3.7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2.3.8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2.3.9 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46页 |
3.1 芍药光合特性的研究 | 第24-29页 |
3.1.1 芍药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 第24-25页 |
3.1.2 芍药光合作用的季节性变化 | 第25-27页 |
3.1.3 芍药光合-光响应曲线及光合特征参数的研究 | 第27-28页 |
3.1.4 芍药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 | 第28-29页 |
3.1.5 芍药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季节性变化 | 第29页 |
3.2 遮阴处理对芍药光合生理的影响 | 第29-46页 |
3.2.1 遮阴处理对芍药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29-35页 |
3.2.1.1 遮阴处理对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影响 | 第29-31页 |
3.2.1.2 遮阴处理对净光合速率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 第31-34页 |
3.2.1.3 遮阴处理对光合-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2 遮阴处理对芍药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35-41页 |
3.2.2.1 遮阴处理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5-39页 |
3.2.2.2 遮阴处理对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日变化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2.3 遮阴处理对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3 遮阴处理对芍药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4 遮阴处理对芍药可溶性糖含量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5 遮阴处理对芍药可溶性蛋白含量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 第43-46页 |
4 讨论 | 第46-50页 |
4.1 芍药光合特性的研究 | 第46-47页 |
4.1.1 芍药的光合作用 | 第46页 |
4.1.2 芍药的光抑制现象 | 第46-47页 |
4.2 遮阴处理对芍药光合生理的影响 | 第47-50页 |
4.2.1 光合及荧光参数分析避免植株叶片灼伤的方法 | 第47-48页 |
4.2.2 遮阴处理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8页 |
4.2.3 遮阴处理对植株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4 遮阴处理对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5 结论 | 第50-52页 |
5.1 芍药光合特性的研究 | 第50页 |
5.2 遮阴处理对芍药生长的影响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