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国家公债、债券、外债论文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既有风险和解决路径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3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国外文献综述第11-14页
        1.3.1 最早的古典学派持公债有害论第11-12页
        1.3.2 凯恩斯主义者持政府举债和赤字财政有益论第12页
        1.3.3 现代经济理论对政府债务持两重说第12-13页
        1.3.4 政府债务构成结构理论第13页
        1.3.5 财政分权理论第13-14页
        1.3.6 财政风险管理和预警理论第14页
    1.4 国内文献综述第14-17页
        1.4.1 我国学者对地方政府债务成因的研究第14-16页
        1.4.2 我国学者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第16页
        1.4.3 我国学者提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控对策第16-17页
    1.5 国外政府对债务管理经验的比较第17-21页
        1.5.1 市场约束型的债务管理模式第18-19页
        1.5.2 共同协商型的债务管理模式第19-20页
        1.5.3 制度约束型的债务管理模式第20页
        1.5.4 行政控制型的债务管理模式第20-21页
        1.5.5 总结他国债务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第21页
    1.6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21-23页
第二章 我国地方债务现状第23-35页
    2.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第23-29页
        2.1.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第23-25页
        2.1.2 各层级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情况第25页
        2.1.3 政府债务的借债主体第25-26页
        2.1.4 从资金来源角度来看第26-28页
        2.1.5 从债务资金使用支出情况来看第28-29页
    2.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表现第29-35页
        2.2.1 整体规模大和膨胀速度快第29-30页
        2.2.2 从债务体系指标来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程度第30-31页
        2.2.3 地方政府的债务偿还期限密集,偿债压力大第31-32页
        2.2.4 偿债风险向金融系统传导第32-33页
        2.2.5 债务主体多元化和管理复杂化第33-34页
        2.2.6 债务风险降低地方政府公信力和不利于社会稳定第34-35页
第三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第35-39页
    3.1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产生的宏观背景原因第35页
    3.2 财税改革不彻底导致事权和财权不匹配第35-37页
    3.3 官员政绩评价不科学导致大量短期行为第37页
    3.4 缺乏对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使用的科学管理第37-38页
    3.5 法律法规和监督体系不完善第38-39页
第四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解决路径和可能选择第39-52页
    4.1 改革地方债务管理的体制机制第39-41页
        4.1.1 完善分税制财税体制改革第39页
        4.1.2 明确划分地方政府与市场活动的界线第39-40页
        4.1.3 硬化地方财政预算约束,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第40页
        4.1.4 科学设置官员政绩考核机制第40-41页
        4.1.5 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和信息公开制度第41页
    4.2 创新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解决思路第41-52页
        4.2.1 从公益性和经济效益上分离成两类债务第42-43页
        4.2.2 本着政企分开的原则,设置统一管理地方债务的管理机构第43-44页
        4.2.3 地方政府债务资产证券化第44-45页
        4.2.4 引入多种融资和创新运营模式第45-47页
        4.2.5 通过金融创新,增加地方债券的吸引力第47-48页
        4.2.6 创新推出弹性利率和期限的地方债第48-49页
        4.2.7 创新释放政策红利,增强地方债券的吸引力第49-50页
        4.2.8 利用互联网渠道,做好宣传和销售第50-52页
第五章 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时期乡镇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天津市宜兴埠镇为例
下一篇:滨海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