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论文

基于用户体验的城市公共交通导视统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第12-13页
        1.2.1 研究对象第12-13页
        1.2.2 研究范围第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6-17页
        1.4.1 研究内容第16页
        1.4.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5 研究创新点第17-19页
第2章 城市公共交通导视系统概述第19-27页
    2.1 相关概念释义第19-21页
        2.1.1 导视系统第19页
        2.1.2 城市公共交通导视系统第19-20页
        2.1.3 城市轨道交通导视系统第20-21页
    2.2 城市公共交通导视系统的特性与功能第21页
        2.2.1 城市公共交通导视系统的特征第21页
        2.2.2 城市公共交通导视系统的功能第21页
    2.3 城市轨道交通导视系统的分类第21-23页
        2.3.1 导向系统第22页
        2.3.2 定位系统第22-23页
        2.3.3 咨询系统第23页
        2.3.4 安全警告系统第23页
    2.4 城市轨道交通导视系统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第23-26页
        2.4.1 城市轨道交通导视系统的发展历程第23-24页
        2.4.2 城市轨道交通导视系统的现状分析第24-26页
    2.5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3章 用户体验理论在城市公共交通导视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分析第27-56页
    3.1 用户体验概述第27-32页
        3.1.1 用户体验的概念第27页
        3.1.2 用户体验的理论基础第27-30页
        3.1.3 用户体验的分类第30-31页
        3.1.4 用户体验的层次第31-32页
    3.2 城市公共交通导视系统用户研究分析第32-41页
        3.2.1 用户认知分析第32-33页
        3.2.2 用户调研分析第33-38页
        3.2.3 用户需求分析第38-41页
    3.3 基于用户体验的城市公共交通导视系统设计策略第41-55页
        3.3.1 结合空间环境第41-45页
        3.3.2 突出视觉信息第45-48页
        3.3.3 完善无障碍导视第48-50页
        3.3.4 丰富导视形式第50-52页
        3.3.5 创造智能化交互体验第52-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4章 基于用户体验的城市公共交通导视系统概念设计——以长春轻轨为例第56-80页
    4.1 长春轻轨导视系统的调研现状第56-62页
        4.1.1 长春轻轨概况第56页
        4.1.2 长春市地域文化特色第56-58页
        4.1.3 长春轻轨导视系统现状分析第58-62页
    4.2 基于用户体验的长春轻轨导视系统设计方法第62-67页
        4.2.1 满足导向与定位需求第62-63页
        4.2.2 满足无障碍需求第63-64页
        4.2.3 满足审美与宣传需求第64-66页
        4.2.4 满足互联网交互需求第66-67页
    4.3 长春轻轨导视系统概念设计要素第67-72页
        4.3.1 标志与字体设计第67-68页
        4.3.2 站台色彩设计第68-70页
        4.3.3 图形符号与导视牌设计第70-72页
    4.4 长春轻轨导视系统概念设计方案第72-79页
        4.4.1 导视识别类第72-75页
        4.4.2 移动交互类第75-79页
    4.5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结论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附录第85-8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8-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相对的合理性--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神秘的河流》
下一篇:从沉默到反抗—《猫眼》的格雷马斯理论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