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室町绘画与宋元绘画之关系--以如拙及其《瓢鲇图》为例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一、宋元绘画传入日本的背景、记载、评价 | 第9-16页 |
| (一)中日文化交流与宋元绘画传入日本 | 第9-11页 |
| 1、室町时代之前的中日文化交流 | 第9-10页 |
| 2、室町时代中日勘合贸易 | 第10-11页 |
| (二)日本史料记载中的宋元绘画 | 第11-13页 |
| 1、室町时代之前的史料中所记载宋元画 | 第11-12页 |
| 2、室町时代的史料所记载宋元画 | 第12-13页 |
| (三)宋元画家在中日的不同评价 | 第13-16页 |
| 1、禅余画家与院体画家在中国之贬评 | 第13-14页 |
| 2、禅余画家与院体画家在日本之好评 | 第14-16页 |
| 二、室町水墨画确立者如拙与其《瓢鲇图》 | 第16-25页 |
| (一)室町水墨画与画僧如拙 | 第16-18页 |
| 1、如拙在室町水墨画发展中的位置 | 第16-17页 |
| 2、如拙的相关史料考察 | 第17-18页 |
| (二)《瓢鲇图》意义的生成 | 第18-22页 |
| 1、绘画部分的生成模式 | 第19-21页 |
| 2、赞诗部分的生成模式 | 第21-22页 |
| (三)《瓢鲇图》的参照物之“新样” | 第22-25页 |
| 1、学术界对“新样”的解释 | 第22-23页 |
| 2、日本绘画“新的参照物”之“新样” | 第23-25页 |
| 三、室町绘画对宋元绘画的汲取与本土化 | 第25-33页 |
| (一)由《瓢鲇图》看如拙对宋元绘画的汲取 | 第25-27页 |
| 1、《瓢鲇图》对马远作品的汲取 | 第25-26页 |
| 2、《瓢鲇图》对梁楷作品的汲取 | 第26页 |
| 3、《瓢鲇图》对孙君泽作品的汲取 | 第26-27页 |
| (二)受南宋院体画影响的“笔样制作” | 第27-29页 |
| 1、由如拙开始的“日本院体绘画” | 第27-28页 |
| 2、模仿宋元绘画的“笔样制作” | 第28-29页 |
| (三)由《瓢鲇图》看如拙对宋元绘画的本土化 | 第29-31页 |
| 1、从绘画部分看《瓢鲇图》之创新 | 第29-30页 |
| 2、从赞诗部分看《瓢鲇图》之创新 | 第30-31页 |
| (四)室町绘画对宋元绘画本土化之缘由 | 第31-33页 |
| 结论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 附录 | 第37-51页 |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