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40页 |
综述一 针刺得气研究现状 | 第14-28页 |
1 针刺得气相关古籍概述 | 第14-15页 |
2 现代针刺得气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3 讨论 | 第21-22页 |
4 小结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8页 |
综述二 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的针刺研究现状 | 第28-40页 |
1 腧穴和经络的红外热成像研究概况 | 第28-31页 |
2 针刺效应的红外热成像研究概况 | 第31-34页 |
3 讨论 | 第34-35页 |
4 小结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针刺得气的可行性分析 | 第40-51页 |
1 红外热成像技术可诊断或辅助诊断疾病 | 第40页 |
2 红外热成像技术可评估疗效 | 第40-41页 |
3 红外热成像技术可用于中医证候诊断 | 第41-42页 |
4 红外热成像可反应腧穴和经络的状态 | 第42-43页 |
5 红外热成像可反应针刺诱发的经穴相关现象 | 第43页 |
6 讨论 | 第43-44页 |
7 小结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51-143页 |
前言 | 第51-53页 |
研究一 针刺得气对经穴体表温度的影响 | 第53-11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3-62页 |
2 研究结果 | 第62-105页 |
3 讨论 | 第105-112页 |
4 结论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5页 |
研究二 针刺得气强度与经穴体表温度的关系 | 第115-14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15-119页 |
2 结果 | 第119-138页 |
3 讨论 | 第138-141页 |
4 结论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3页 |
临床研究部分综合讨论 | 第143-153页 |
1 得气对经穴体表温度的影响 | 第144-146页 |
2 经穴体表温度作为得气客观指标的可行性 | 第146页 |
3 得气强度与机体体温状态间的关系 | 第146-147页 |
4 小结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3页 |
结语 | 第153-155页 |
1 研究结论 | 第153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53-154页 |
3 研究的创新性 | 第154页 |
4 下一步研究建议 | 第154-155页 |
附录 | 第155-185页 |
附录1 《受试者针感临床评价量表》 | 第156-157页 |
附录2 安全性指标 | 第157-158页 |
附录3 穴位温度记录表 | 第158-159页 |
附录4 伦理审批 | 第159-160页 |
附录5 国际注册 | 第160-161页 |
附录6 R2.3.2版本统计软件 | 第161-162页 |
附录7 中医辨证分型表 | 第162-163页 |
附录8 病例筛选表 | 第163-164页 |
附录9 患者知情同意书 | 第164-165页 |
附录10 试验室环境和试验用红外热像仪 | 第165-166页 |
附录11 针刺前后红外图举列 | 第166-167页 |
附录12 科技查新报告 | 第167-183页 |
附录13 第一作者已录待发论文 | 第183-185页 |
致谢 | 第185-186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 | 第186-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