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概述 | 第12页 |
1.2 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 | 第12-17页 |
1.2.1 混凝土的历史演变 | 第12-14页 |
1.2.2 高性能混凝土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高性能混凝土的概念 | 第15-16页 |
1.2.4 本文高性能混凝土的界定 | 第16-17页 |
1.3 高性能混凝土在预应力连续梁桥中的应用 | 第17-20页 |
1.3.1 预应力连续梁桥的发展历程 | 第17-19页 |
1.3.2 高性能混凝土在预应力连续梁桥中应用现状 | 第19-20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 小结 | 第21-22页 |
2 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 | 第22-36页 |
2.1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22-25页 |
2.2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养护 | 第25-26页 |
2.3 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 | 第26-34页 |
2.4 小结 | 第34-36页 |
3 预应力高性能混凝土连续梁桥静力性能研究 | 第36-58页 |
3.1 依托工程概况 | 第36-41页 |
3.1.1 主要设计参数 | 第36-40页 |
3.1.2 施工阶段主要技术参数 | 第40-41页 |
3.2 有限元基本理论 | 第41-45页 |
3.2.1 有限元的提出 | 第41-42页 |
3.2.2 梁单元有限元理论 | 第42-44页 |
3.2.3 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44页 |
3.2.4 有限元的收敛性 | 第44-45页 |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5页 |
3.4 高性能混凝土对铁路连续梁桥性能影响 | 第45-56页 |
3.4.1 高性能混凝土对收缩徐变的影响 | 第45-47页 |
3.4.2 高性能混凝土对梁体承载下挠的影响 | 第47-49页 |
3.4.3 高性能混凝土对梁单元应力的影响 | 第49-53页 |
3.4.4 高性能混凝土对预应力损失的影响 | 第53-56页 |
3.5 小结 | 第56-58页 |
4 预应力高性能混凝土预应力连续梁桥设计研究 | 第58-82页 |
4.1 铁路预应力连续梁桥设计方法 | 第58-60页 |
4.2 预应力连续梁桥设计方案改进 | 第60-64页 |
4.2.1 梁高参数分析 | 第60-61页 |
4.2.2 预应力筋用量分析 | 第61-63页 |
4.2.3 梁高的拟定和预应力筋用量的确定 | 第63-64页 |
4.3 自重对比分析 | 第64-65页 |
4.4 预拱度对比分析 | 第65-67页 |
4.5 自振特性对比分析 | 第67-73页 |
4.5.1 Lanczos法简介 | 第67-68页 |
4.5.2 桥梁结构自振频率对比分析 | 第68-69页 |
4.5.3 桥梁结构振型对比分析 | 第69-71页 |
4.5.4 桥梁结构振型参与质量系数对比分析 | 第71-73页 |
4.6 地震反应谱响应对比分析 | 第73-80页 |
4.6.1 反应谱分析方法原理 | 第73-76页 |
4.6.2 纵桥向地震作用下桥梁响应 | 第76-78页 |
4.6.3 横桥向地震作用下桥梁响应 | 第78-80页 |
4.7 小结 | 第80-82页 |
5 施工阶段力学性能研究 | 第82-96页 |
5.1 零号块水化热温度效应分析 | 第82-92页 |
5.1.1 零号块水化热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82-86页 |
5.1.2 水化热温度场分析 | 第86-90页 |
5.1.3 水化热温度应力分析 | 第90-91页 |
5.1.4 降低零号块温度效应措施 | 第91-92页 |
5.2 施工过程零号块应力分析 | 第92-94页 |
5.3 最大悬臂状态挠度分析 | 第94-95页 |
5.4 小结 | 第95-96页 |
6 高性能混凝土桥梁耐久性分析 | 第96-120页 |
6.1 混凝土桥梁耐久性问题提出 | 第96-97页 |
6.2 钢筋混凝土桥梁常见病害及成因分析 | 第97-103页 |
6.2.1 混凝土病害及其诱因 | 第97-99页 |
6.2.2 钢筋锈蚀及其诱因 | 第99-103页 |
6.3 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 | 第103-115页 |
6.3.1 抗冻性 | 第103-105页 |
6.3.2 抗渗性 | 第105-108页 |
6.3.3 抗硫酸盐侵蚀 | 第108-111页 |
6.3.4 抗碳化性能 | 第111-115页 |
6.4 增强高性能混凝土桥梁耐久性措施 | 第115-119页 |
6.4.1 设计阶段增强耐久性的措施 | 第115-116页 |
6.4.2 施工阶段增强耐久性的措施 | 第116-117页 |
6.4.3 运营阶段增强耐久性的措施 | 第117-118页 |
6.4.4 其他增强耐久性的措施 | 第118-119页 |
6.5 小结 | 第119-12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2页 |
7.1 结论 | 第120-121页 |
7.2 展望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6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6-13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