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厂房光伏屋面一体化设计及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光伏屋面结构设计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光伏屋面结构承载力的研究 | 第12页 |
1.3.3 光伏屋面结构抗风性能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4 光伏屋面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 | 第13-14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2 光伏建筑屋面一体化的组成及设计原则 | 第15-21页 |
2.1 光伏屋面一体化概念 | 第15-16页 |
2.2 光伏屋面一体化组成 | 第16-19页 |
2.2.1 光伏发电系统 | 第16-18页 |
2.2.2 光伏支架结构 | 第18-19页 |
2.3 光伏屋面的布置方式及倾角 | 第19-20页 |
2.3.1 沿屋面倾斜方向架设 | 第19页 |
2.3.2 最佳倾角倾斜架设 | 第19页 |
2.3.3 太阳光实时追踪 | 第19-20页 |
2.4 光伏屋面一体化设计原则 | 第20页 |
2.5 小结 | 第20-21页 |
3 工业厂房光伏屋面一体化结构设计 | 第21-36页 |
3.1 一种工业厂房光伏屋面的概念设计 | 第21-23页 |
3.2 光伏发电系统设计 | 第23-27页 |
3.2.1 光伏组件选型 | 第23-24页 |
3.2.2 光伏组件的最佳倾角 | 第24-25页 |
3.2.3 光伏组件的布置方式 | 第25页 |
3.2.4 光伏系统发电量 | 第25-27页 |
3.3 光伏支架结构设计 | 第27-33页 |
3.3.1 设计依据 | 第27页 |
3.3.2 计算假定 | 第27页 |
3.3.3 支架布置 | 第27-28页 |
3.3.4 支架截面选型 | 第28-29页 |
3.3.5 荷载计算 | 第29-30页 |
3.3.6 支架梁受力计算 | 第30-32页 |
3.3.7 支架柱受力计算 | 第32-33页 |
3.4 光伏组件清洁系统设计 | 第33-34页 |
3.4.1 清洗装置设计 | 第33页 |
3.4.2 排水装置设计 | 第33-34页 |
3.5 屋面检修与维护通道设计 | 第34页 |
3.6 小结 | 第34-36页 |
4 工业厂房光伏屋面一体化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 第36-66页 |
4.1 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36-38页 |
4.1.1 模型介绍 | 第36-37页 |
4.1.2 模型基本参数 | 第37页 |
4.1.3 模型建立 | 第37-38页 |
4.2 模态分析 | 第38-39页 |
4.3 地震响应时程分析 | 第39-47页 |
4.3.1 地震波选取 | 第39-40页 |
4.3.2 位移时程反应分析 | 第40-44页 |
4.3.3 加速度时程反应分析 | 第44-47页 |
4.4 抗震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64页 |
4.4.1 光伏组件倾角 | 第47-52页 |
4.4.2 光伏组件质量 | 第52-58页 |
4.4.3 支架柱柱高 | 第58-64页 |
4.5 小结 | 第64-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1 结论 | 第66-67页 |
2 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