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1页 |
前言 | 第11-15页 |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0.2.1 厚砂体成因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0.2.2 厚砂体油气成藏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页 |
0.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0.4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0.5 主要工作量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5-21页 |
1.1 研究区概况 | 第15-16页 |
1.2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6页 |
1.3 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特征 | 第16-21页 |
1.3.1 构造格局 | 第16-18页 |
1.3.2 构造演化特征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厚砂体垂向可分性分析 | 第21-29页 |
2.1 青三段Ⅻ砂组厚砂体垂向可分性分析 | 第21-22页 |
2.1.1 厚砂体测井曲线的韵律性及薄夹层分析 | 第21页 |
2.1.2 厚砂体向东、东北、东南向也变为垂向明显可分的多砂层 | 第21页 |
2.1.3 垂向可分单砂体具典型河道、河口坝特征 | 第21页 |
2.1.4 垂向可分后的单砂体平面具有迅速变化的形态 | 第21页 |
2.1.5 岩心观察证实厚砂体具有垂向可分性 | 第21-22页 |
2.2 青三段Ⅻ砂组小层精细划分方案 | 第22页 |
2.3 小层对比曲线优选 | 第22页 |
2.4 青三段Ⅻ砂组等时格架建立及砂体等时对比 | 第22-28页 |
2.4.1 封闭骨架剖面精细对比控制全区 | 第22-24页 |
2.4.2 标志层控制下的逼近对比 | 第24-27页 |
2.4.3 沉积模式指导对比 | 第27页 |
2.4.4 同生断层模式指导对比 | 第27页 |
2.4.5 断失井对比方法 | 第27-28页 |
2.5 研究区青三段Ⅻ砂组地层格架建立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物源分析 | 第29-38页 |
3.1 研究区物源体系总体研究概况 | 第29页 |
3.2 示源参数及分布特征 | 第29-36页 |
3.2.1 重矿物组合分布 | 第29-31页 |
3.2.2 Ⅻ砂组古地貌 | 第31页 |
3.2.3 Ⅻ砂组泥岩颜色、分布 | 第31-34页 |
3.2.4 Ⅻ砂组砂体平面分布 | 第34页 |
3.2.5 Ⅻ砂组地震属性平面图 | 第34页 |
3.2.6 Ⅻ砂组水系密井网区解剖——水系方向 | 第34-36页 |
3.3 古坡度计算及Ⅻ砂组物源体系综合分析 | 第36-38页 |
3.3.1 古坡度计算 | 第36-37页 |
3.3.2 Ⅻ砂组物源体系综合分析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厚砂体沉积特征及成因 | 第38-54页 |
4.1 厚砂体沉积特征 | 第38-44页 |
4.1.1 岩性类型 | 第38-39页 |
4.1.2 层理类型 | 第39-41页 |
4.1.3 层面构造类型 | 第41-42页 |
4.1.4 含有物 | 第42页 |
4.1.5 化石 | 第42-43页 |
4.1.6 裂缝 | 第43-44页 |
4.2 成因分析 | 第44-54页 |
4.2.1 沉积相类型、特征 | 第44-49页 |
4.2.2 单井相分析 | 第49-51页 |
4.2.3 厚砂体成因 | 第51-54页 |
第五章 厚砂体空间展布及控因 | 第54-66页 |
5.1 厚砂体空间展布 | 第54-55页 |
5.1.1 Ⅻ砂组整体砂岩空间展布 | 第54页 |
5.1.2 Ⅻ砂组各小层砂岩空间展布 | 第54-55页 |
5.2 厚砂体展布控因分析 | 第55-66页 |
5.2.1 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55-65页 |
5.2.2 沉积模式 | 第65-66页 |
第六章 厚砂体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66-73页 |
6.1 研究区Ⅻ砂组油水分布特征 | 第66-67页 |
6.2 Ⅻ砂组开发区、探评井控藏因素解剖 | 第67-70页 |
6.2.1 油气藏类型和单一圈闭解剖 | 第67-69页 |
6.2.2 产水井分析 | 第69-70页 |
6.3 厚砂体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70-73页 |
6.3.1 厚砂体成藏基础条件分析 | 第70-72页 |
6.3.2 厚砂体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