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硅溶胶概述 | 第14-16页 |
1.1.1 简介 | 第14-15页 |
1.1.2 结构 | 第15-16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硅溶胶制备方法 | 第18-21页 |
1.3.1 离子交换法 | 第18-19页 |
1.3.2 单质硅一步溶解法 | 第19-20页 |
1.3.3 直接酸化法 | 第20页 |
1.3.4 电渗析法 | 第20页 |
1.3.5 胶溶法 | 第20-21页 |
1.4 硅溶胶制备原理 | 第21-26页 |
1.4.1 离子交换原理 | 第21-22页 |
1.4.2 聚合机理 | 第22-23页 |
1.4.3 硅溶胶粒径生长机理 | 第23-24页 |
1.4.4 胶粒生长控制机理 | 第24-25页 |
1.4.5 胶体的稳定理论 | 第25页 |
1.4.6 高浓度硅溶胶的制备-浓缩 | 第25-26页 |
1.5 硅溶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1.5.1 pH值的影响 | 第26-27页 |
1.5.2 电解质的影响 | 第27页 |
1.5.3 粒径的影响 | 第27-28页 |
1.5.4 其他影响因素 | 第28页 |
1.6 硅溶胶的应用 | 第28-30页 |
1.6.1 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1.6.2 在涂料工业中的应用 | 第29页 |
1.6.3 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 第29页 |
1.6.4 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1.6.5 在陶瓷制造中的应用 | 第30页 |
1.6.6 在抗菌领域中的应用 | 第30页 |
1.6.7 在光学领域中的应用 | 第30页 |
1.7 硅溶胶行业展望 | 第30-31页 |
1.8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2-39页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2-33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2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2.2.1 离子交换法制备硅溶胶 | 第33-34页 |
2.2.2 TEOS水解-缩聚法制备硅溶胶 | 第34页 |
2.2.3 硅酸钠直接缩聚法制备硅溶胶 | 第34-35页 |
2.2.4 硅酸钠直接缩聚-TEOS水解聚合联合法制备硅溶胶 | 第35-36页 |
2.3 检测与表征 | 第36-39页 |
2.3.1 胶凝时间的测定 | 第36页 |
2.3.2 粒径的测定 | 第36页 |
2.3.3 TEM表征 | 第36页 |
2.3.4 SEM表征 | 第36页 |
2.3.5 pH值的测定 | 第36-37页 |
2.3.6 硅酸钠模数的测定 | 第37-3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9-58页 |
3.1 硅酸钠溶液的模数 | 第39页 |
3.2 离子交换法制备硅溶胶 | 第39-45页 |
3.2.1 pH和温度对活性硅酸溶液缩聚过程的影响 | 第39-43页 |
3.2.2 PEG对硅溶胶稳定性的影响 | 第43-45页 |
3.3 TEOS水解-缩聚法制备硅溶胶 | 第45-47页 |
3.4 硅酸钠直接缩聚法制备硅溶胶 | 第47-57页 |
3.4.1 硅酸钠浓度对硅溶胶颗粒形貌的影响 | 第47-50页 |
3.4.2 温度和氨水/乙醇体积比对硅溶胶颗粒形貌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3 PEG对硅溶胶颗粒形貌的影响 | 第51-57页 |
3.5 硅酸钠直接缩聚-TEOS水解聚合联合法制备硅溶胶 | 第57-58页 |
第四章 本文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