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锂电池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第12-14页 |
1.3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14-17页 |
1.4 常见的锂离子正极材料 | 第17-21页 |
1.4.1 镍酸锂LiNiO_2 | 第17-18页 |
1.4.2 锰酸锂Li-Mn-O | 第18-19页 |
1.4.3 磷酸铁锂LiFePO_4 | 第19-20页 |
1.4.4 锰基固溶体Li(Ni_xCo_yMn_(1-x-y))O_2 | 第20-21页 |
1.5 层状结构LiCoO_2的研究现状和结构 | 第21-27页 |
1.5.1 层状结构LiCoO_2的制备方法 | 第22-24页 |
1.5.2 层状结构LiCoO_2的改性方法 | 第24-27页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依据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实验原料与测试方法 | 第29-33页 |
2.1 化学试剂与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2.2 分析表征方法 | 第30-31页 |
2.2.1 热重分析(TGA,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 第30页 |
2.2.2 X射线衍射(XRD,X-Ray Diffraction) | 第30页 |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 第30-31页 |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1-33页 |
2.3.1 组装模拟电池 | 第31-32页 |
2.3.2 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32页 |
2.3.3 循环伏安测试(CV,Cyclic Voltammetry) | 第32页 |
2.3.4 交流阻抗测试(EIS,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单掺杂对LiCoO_2改性 | 第33-53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正极材料LiCo_(1-x)Al_xO_2的制备 | 第33-35页 |
3.2.1 材料制备流程 | 第33-34页 |
3.2.2 原料混合物的TGA测试 | 第34-35页 |
3.3 不同烧结条件对合成LiCo_(0.98)Al_(0.02)O_2的影响 | 第35-38页 |
3.3.1 终烧结温度 900℃下不同时间的比较 | 第35-37页 |
3.3.2 终烧结温度 880℃下不同时间的比较 | 第37-38页 |
3.4 烧结条件为 750℃,6h;900℃,16h不同Al掺杂量性能对比 | 第38-43页 |
3.4.1 循环性能对比 | 第38-40页 |
3.4.2 XRD数据对比 | 第40-41页 |
3.4.3 SEM数据对比 | 第41-42页 |
3.4.4 EIS数据对比 | 第42-43页 |
3.5 Mn掺杂 | 第43-51页 |
3.5.1 制备LiCo_(1-x)Mn_xO_2流程 | 第43-44页 |
3.5.2 预烧结 750℃,10h;终烧结 920℃,12h制备LiCo_(1-x)Mn_xO_2 | 第44-46页 |
3.5.3 预烧结 750℃,10h;终烧结 920℃,10h下性能对比 | 第46-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多元素共掺杂对LiCoO_2改性 | 第53-70页 |
4.1 引言 | 第53-54页 |
4.2 正极材料制备流程 | 第54页 |
4.3 正极材料LiCo_(0.97)Mg_(0.02)V_(0.01)O_(1.98)F_(0.02) 的制备 | 第54-60页 |
4.3.1 恒电流充放电性能对比 | 第55-56页 |
4.3.2 倍率性能对比 | 第56-57页 |
4.3.3 SEM性能对比 | 第57-58页 |
4.3.4 XRD性能对比 | 第58-59页 |
4.3.5 EIS性能对比 | 第59-60页 |
4.4 正极材料LiCo_(0.97-x)Mg_xV_(0.03)O_(2-x)F_x的制备 | 第60-65页 |
4.4.1 恒电流充放电性能对比 | 第60-62页 |
4.4.2 倍率性能对比 | 第62-63页 |
4.4.3 SEM测试 | 第63-64页 |
4.4.4 XRD测试 | 第64-65页 |
4.5 正极材料LiCo_(0.97)Mg_(0.01)V_(0.02)O_(1.98)F_(0.02) 的制备 | 第65-69页 |
4.5.1 恒电流充放电性能对比 | 第65-67页 |
4.5.2 SEM测试 | 第67-68页 |
4.5.3 XRD测试 | 第68-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70-73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70-71页 |
5.2 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