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第1章 转座子概述 | 第10-25页 |
1.1 转座子定义 | 第10页 |
1.2 转座子分类 | 第10-11页 |
1.3 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元件ERVs概述 | 第11-17页 |
1.3.1 ERV的定义 | 第11页 |
1.3.2 ERV的发现过程 | 第11-13页 |
1.3.3 ERV的结构种类 | 第13-15页 |
1.3.4 ERV的分类和命名 | 第15-17页 |
1.4 宿主对ERVs的抵抗机制 | 第17-19页 |
1.4.1 表观遗传机制 | 第18-19页 |
1.4.2 ERV的抑制因子 | 第19页 |
1.5 ERV的潜在致病性 | 第19-23页 |
1.5.1 癌症 | 第19页 |
1.5.2 生殖细胞系的突变 | 第19-20页 |
1.5.3 ERVs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关系 | 第20页 |
1.5.4 ERV蛋白的驯化 | 第20-21页 |
1.5.5 ERV介导的基因调控 | 第21-23页 |
1.6 非编码RNA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6.1 非编码RNA与胚胎发育 | 第23页 |
1.6.2 ERV相关的非编码RNA | 第23-24页 |
1.7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实验部分 | 第25-48页 |
第2章 山羊基因组中ERVs元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5-3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2.2 结果 | 第27-32页 |
2.2.1 ERV的富集和注释 | 第27-28页 |
2.2.2 山羊全基因组中ERVs元件进化树分析 | 第28-29页 |
2.2.3 山羊全基因组中ERVs元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 | 第29页 |
2.2.4 山羊全基因组中ERVs元件的结构分析 | 第29-30页 |
2.2.5 ERV上下游靶基因的富集 | 第30-32页 |
2.3 讨论 | 第32-33页 |
2.4 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山羊合子基因组激活过程中ERVs来源转本的分析和验证 | 第34-4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40页 |
3.1.1 试剂与耗材 | 第34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34-35页 |
3.1.3 山羊卵母细胞的收集与体外成熟培养 | 第35页 |
3.1.4 体外受精胚胎的制备 | 第35页 |
3.1.5 胚胎收集 | 第35页 |
3.1.6 利用RNA-seq技术进行山羊胚胎转录测序 | 第35-36页 |
3.1.7 转录本文库的构建 | 第36-37页 |
3.1.8 ERVs序列与转录组数据进行双向比对 | 第37页 |
3.1.9 实时荧光PCR检测源于ERV的Lnc RNA在不同阶段胚胎中的表达量 | 第37-40页 |
3.2 结果 | 第40-46页 |
3.2.1 转录组测序结果和分析 | 第40-41页 |
3.2.2 ERVs来源转录本的分析结果 | 第41-46页 |
3.3 讨论 | 第46-47页 |
3.4 小结 | 第47-48页 |
全文结论 | 第48-49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