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植物学论文

不同生态型蜈蚣草砷吸收差异特征及其机理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16页
        1.2.1 土壤砷污染危害及现状第11-12页
        1.2.2 土壤砷污染的修复方法第12页
        1.2.3 蜈蚣草独特的砷超富集特性第12-14页
        1.2.4 植物生态型的概念及分类第14页
        1.2.5 生态型差异对蜈蚣草砷富集的影响第14-16页
    1.3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 技术路线第17-19页
第二章 磷对不同生态型蜈蚣草As(V)吸收动力学的影响第19-27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19-21页
        2.2.1 蜈蚣草孢子采集与幼苗培养第19-20页
        2.2.2 不同生态型蜈蚣草对砷吸收差异第20-21页
        2.2.3 砷吸收动力学试验第21页
    2.3 样品砷含量测定第21页
    2.4 数据处理第21页
    2.5 结果分析第21-25页
        2.5.1 不同生态型蜈蚣草根际土壤重金属含量第21-22页
        2.5.2 不同生态型蜈蚣草砷吸收差异特征第22-23页
        2.5.3 不同磷处理下蜈蚣草吸收As(V)的动力学研究第23-25页
    2.6 讨论第25-26页
    2.7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不同生态型蜈蚣草根系分泌物特征及其对土壤中砷活化的影响第27-35页
    3.1 引言第27页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7-28页
        3.2.1 蜈蚣草幼苗培养与处理第27-28页
        3.2.2 蜈蚣草根系分泌物的收集第28页
        3.2.3 蜈蚣草根系分泌物对土壤砷的活化第28页
        3.2.4 有机酸对土壤砷的活化第28页
    3.3 样品分析第28-29页
        3.3.1 样品砷含量测定第28页
        3.3.2 分泌物中有机酸的测定第28-29页
    3.4 数据处理第29页
    3.5 结果分析第29-31页
        3.5.1 不同形态砷对蜈蚣草砷吸收的影响第29页
        3.5.2 不同生态型蜈蚣草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的差异特征第29页
        3.5.3 根系分泌物对土壤砷的活化作用第29-31页
    3.6 讨论第31-32页
    3.7 本章小结第32-35页
第四章 不同生态型蜈蚣草体内砷形态及砷酸还原酶活性特征第35-41页
    4.1 引言第35页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5-36页
        4.2.1 供试土壤第35页
        4.2.2 蜈蚣草幼苗培养第35页
        4.2.3 土培试验第35-36页
    4.3 样品分析第36页
        4.3.1 样品砷含量测定第36页
        4.3.2 蜈蚣草地上部砷形态测定第36页
        4.3.3 砷酸还原酶提取及测定第36页
    4.4 数据处理第36页
    4.5 结果分析第36-39页
        4.5.1 不同生态型蜈蚣草生物量及砷吸收差异特征第36页
        4.5.2 不同生态型蜈蚣草地上部砷形态分布规律第36-39页
        4.5.3 不同生态型蜈蚣草根系砷酸还原酶活性第39页
    4.6 讨论第39-40页
    4.7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第41-43页
    5.1 结论第41-42页
    5.2 创新点第42页
    5.3 研究展望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51页
致谢第51-52页
作者简介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土高原刺槐林地土壤—植物生态系统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下一篇:黄土丘陵区踩踏干扰对生物结皮土壤渗透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