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地学论文--环境水文学论文

基于遥感与实测资料的河流有机碳通量估算研究

致谢第6-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1 绪论第17-43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7-25页
        1.1.1 全球碳循环第17-19页
        1.1.2 河流有机碳输运第19-22页
        1.1.3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河流有机碳输运第22-2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5-38页
        1.2.1 流域特征对河流有机碳输运的影响第25-30页
        1.2.2 河流有机碳输运通量估算第30-33页
        1.2.3 有机碳浓度遥感反演第33-38页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内容第38-43页
        1.3.1 研究目标与关键科学问题第38-39页
        1.3.2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第39-43页
2 研究区和数据第43-65页
    2.1 研究区简介第43-46页
        2.1.1 中国大陆入海河流第43-45页
        2.1.2 长江第45-46页
    2.2 航次介绍第46-48页
        2.2.1 长江河流(大通水文站断面)航次第47-48页
        2.2.2 长江河口航次第48页
    2.3 数据采集与分析第48-51页
        2.3.1 水体反射率第48-50页
        2.3.2 TSM浓度第50-51页
        2.3.3 POC浓度第51页
    2.4 遥感数据和预处理第51-59页
        2.4.1 GOCI数据及大气校正第51-56页
        2.4.2 Landsat数据及处理第56页
        2.4.3 MODIS/Terra陆地产品第56-59页
    2.5 其它数据和方法第59-63页
        2.5.1 水文站水沙数据第59-60页
        2.5.2 气象站点资料第60-61页
        2.5.3 其它相关数据第61-63页
    2.6 小结第63-65页
3 中国大陆入海河流有机碳输运第65-85页
    3.1 引言第65-66页
    3.2 本章研究区和数据第66-69页
        3.2.1 本章研究区介绍第66页
        3.2.2 本章所用数据第66-69页
    3.3 有机碳通量估算第69-73页
        3.3.1 河流流量估算第69-70页
        3.3.2 DOC通量估算第70-71页
        3.3.3 POC通量估算第71-72页
        3.3.4 有机碳通量估算结果评估第72-73页
    3.4 中国大陆入海河流有机碳输运通量第73-74页
    3.5 中国大陆入海河流流域有机碳输出的时空变异第74-76页
    3.6 中国大陆入海河流有机碳输运的影响分析第76-80页
        3.6.1 自然影响因素第76-78页
        3.6.2 人为影响因素第78-80页
    3.7 与世界其它河流对比第80-82页
        3.7.1 DOC/POC比第80-81页
        3.7.2 POC(%TSM)第81-82页
    3.8 小结第82-85页
4 长江河流溶解有机碳通量估算第85-99页
    4.1 引言第85页
    4.2 本章所用数据第85-87页
        4.2.1 实测DOC浓度第85-86页
        4.2.2 遥感产品数据第86-87页
    4.3 DOC浓度模拟与评估第87-89页
    4.4 长江大通DOC浓度与通量时间序列分析第89-92页
    4.5 长江大通DOC浓度和通量的影响分析第92-96页
        4.5.1 DOC浓度的影响分析第92-95页
        4.5.2 DOC通量的影响分析第95-96页
    4.6 小结第96-99页
5 长江河流颗粒有机碳通量估算第99-117页
    5.1 引言第99-100页
    5.2 本章研究区和数据第100-102页
        5.2.1 本章研究区介绍第100页
        5.2.2 本章所用数据第100-102页
    5.3 长江大通POC浓度遥感第102-107页
        5.3.1 水体反射模拟第102-104页
        5.3.2 POC浓度遥感算法第104-106页
        5.3.3 POC浓度遥感算法评估第106-107页
    5.4 长江大通POC输运时空变异第107-111页
        5.4.1 POC浓度时空变异第107-109页
        5.4.2 POC通量时间变异第109-111页
    5.5 长江POC浓度与通量的影响分析第111-115页
        5.5.1 长江大通POC与TSM浓度的关系第111-112页
        5.5.2 三峡大坝对大通POC输运的影响第112-114页
        5.5.3 长江干流POC浓度的空间变异第114-115页
    5.6 小结第115-117页
6 长江河口颗粒有机碳通量估算第117-141页
    6.1 引言第117-118页
    6.2 本章研究区和数据第118-122页
        6.2.1 本章研究区介绍第118-119页
        6.2.2 本章所用数据第119-122页
    6.3 长江口POC通量遥感第122-132页
        6.3.1 表层POC浓度遥感估算第123-127页
        6.3.2 流量和POC浓度剖面分布第127-130页
        6.3.3 长江口POC通量估算与结果分析第130-132页
    6.4 长江口POC输运时空变异及影响分析第132-140页
        6.4.1 长江口POC浓度的日尺度特征第132-134页
        6.4.2 长江口POC浓度的月尺度特征第134-136页
        6.4.3 长江不同断面POC输运月通量对比第136-137页
        6.4.4 长江口POC浓度及通量的影响分析第137-140页
    6.5 小结第140-141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41-147页
    7.1 论文工作总结第141-144页
    7.2 论文创新点第144-145页
    7.3 展望第145-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55页
作者简历第155-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阿尔金斜坡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对阿尔金断裂走滑的启示
下一篇:西南印度洋中脊断桥热液区成矿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