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我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的出台背景 | 第10-15页 |
一、庭前会议制度的域外经验 | 第10-11页 |
二、我国对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研究加深 | 第11-13页 |
三、兼顾公正与效率的司法实践需要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沈阳市中院庭前会议制度的实践探索 | 第15-19页 |
一、庭前会议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一)明确案件的审理方向 | 第15-16页 |
(二)整理争议焦点 | 第16页 |
二、庭前会议制度的运行机制 | 第16-19页 |
(一)庭前会议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16-17页 |
(二)庭前会议制度召开的主体、时间、次数及形式 | 第17页 |
(三)庭前会议制度中整理争点的具体运作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对沈阳市中院庭前会议制度的评析 | 第19-25页 |
一、沈阳市中院庭前会议制度的实践效果和理论价值 | 第19-23页 |
(一)沈阳市中院庭前会议制度的实践效果 | 第19-20页 |
(二)沈阳市中院庭前会议制度的理论价值 | 第20-23页 |
二、对沈阳市中院庭前会议制度的建设性意见 | 第23-25页 |
(一)《操作规程》对庭前会议的次数规定不明确 | 第23页 |
(二)庭前会议制度的内容不够全面,没有关于庭前和解或调解的相关内容 | 第23页 |
(三)《操作规程》缺乏对庭前会议效力的规定 | 第23-24页 |
(四)缺乏相关配套制度的衔接 | 第24-25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庭前会议制度的总体构想 | 第25-44页 |
一、吸收沈阳市中院《操作规程》的合理内容 | 第25-27页 |
(一)庭前会议的启动和适用范围 | 第25-26页 |
(二)庭前会议召开的主体、时间及形式 | 第26页 |
(三)整理争点的运作程序 | 第26-27页 |
二、填补尚无具体规定的操作规程内容 | 第27-33页 |
(一)完善《操作规程》对庭前会议制度对次数及整体运行的规定 | 第27-29页 |
(二)在庭前会议中完善审前调解制度 | 第29-30页 |
(三)完善关于庭前会议的终结及其效力的规定 | 第30-33页 |
三、健全与庭前会议制度相配套的制度措施 | 第33-44页 |
(一)完善现有的诉答程序,建立强制答辩制度 | 第33-37页 |
(二)充实庭前证据交换制度,为庭前会议固定证据和争点做铺垫 | 第37-41页 |
(三)完善法官在审前阶段行使释明权的制度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个人简历 | 第48-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