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2.1 滨水景观带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2.2 多维景观系统研究综述 | 第14页 |
2.3 多维景观下滨水景观带设计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3 滨水景观带建设相关理论概述 | 第15-18页 |
3.1 相关概念与定义 | 第15-17页 |
3.1.1 滨水景观带 | 第15-16页 |
3.1.2 历史文脉 | 第16页 |
3.1.3 体验性景观 | 第16-17页 |
3.2 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3.2.1 多维景观系统 | 第17-18页 |
3.2.2 可持续景观 | 第18页 |
3.2.3 景观生态学 | 第18页 |
4 相关案例分析 | 第18-20页 |
4.1 国外案例分析 | 第18-20页 |
4.1.1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Kallang河道修复 | 第18-19页 |
4.1.2 美国圣安东尼滨河步行街 | 第19-20页 |
4.1.3 横滨21世纪未来港"MM21"滨水区 | 第20页 |
5 多维景观系统下佛山市大沥珠江河道滨河景观带设计 | 第20-36页 |
5.1 基地分析 | 第20-24页 |
5.1.1 区位分析 | 第20-21页 |
5.1.2 基地现况 | 第21页 |
5.1.3 经济文化分析 | 第21-22页 |
5.1.4 气候分析 | 第22-23页 |
5.1.5 水文分析 | 第23页 |
5.1.6 植被分析 | 第23页 |
5.1.7 土地上位规划分析 | 第23-24页 |
5.1.8 分析小结 | 第24页 |
5.2 基地SWOT分析 | 第24-25页 |
5.2.1 潜力分析 | 第24-25页 |
5.2.2 限制分析 | 第25页 |
5.2.3 机遇分析 | 第25页 |
5.2.4 挑战分析 | 第25页 |
5.3 多维景观系统滨河景观带设计构想 | 第25-27页 |
5.3.1 设计依据 | 第25-26页 |
5.3.2 设计原则 | 第26页 |
5.3.3 设计策略 | 第26-27页 |
5.3.4 总体设计 | 第27页 |
5.4 多维景观系统滨河景观带分区设计 | 第27-29页 |
5.4.1 民俗文化体验区 | 第27-28页 |
5.4.2 亲水休闲区 | 第28页 |
5.4.3 生态科普区 | 第28-29页 |
5.5 多维景观系统滨河景观带设计 | 第29-31页 |
5.5.1 时间维度下滨水景观带设计 | 第29页 |
5.5.2 生态维度下滨水景观带设计 | 第29-30页 |
5.5.3 感官维度下滨水景观带设计 | 第30-31页 |
5.6 多维景观系统滨河景观带专项设计 | 第31-35页 |
5.6.1 驳岸设计 | 第31页 |
5.6.2 铺装样式 | 第31页 |
5.6.3 景观小品 | 第31-32页 |
5.6.4 植栽设计 | 第32-34页 |
5.6.5 廊架与护栏 | 第34页 |
5.6.6 节能灯光设计 | 第34-35页 |
5.7 经济技术指标 | 第35-36页 |
6 多维景观系统滨河景观带设计总结与讨论 | 第36-38页 |
6.1 总结 | 第3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附录 | 第40-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