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中中尺度对流系统模态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1.1 引言 | 第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7页 |
| 1.2.1 持续性暴雨定义及影响系统 | 第10-11页 |
| 1.2.2 MCS组织形态分布及演变过程 | 第11-13页 |
| 1.2.3 MCS环境条件及触发机制 | 第13-14页 |
| 1.2.4 MCS结构特征 | 第14-17页 |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 | 第19-21页 |
| 2.1 论文数据 | 第19-20页 |
| 2.1.1 降水数据 | 第19页 |
| 2.1.2 自动站观测资料 | 第19页 |
| 2.1.3 再分析资料 | 第19页 |
| 2.1.4 探空站资料 | 第19页 |
| 2.1.5 多普勒天气雷达 | 第19页 |
| 2.1.6 卫星数据 | 第19-20页 |
| 2.2 方法说明 | 第20-21页 |
| 2.2.1 雷达三维数字组网拼图 | 第20页 |
| 2.2.2 WRF模拟 | 第20页 |
| 2.2.3 持续性暴雨的识别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暴雨过程及环流背景 | 第21-33页 |
| 3.1 雨情分析 | 第21-23页 |
| 3.2 大尺度环流背景 | 第23-30页 |
| 3.2.1 稳定的高低空环流形势 | 第23-24页 |
| 3.2.2 稳定的梅雨锋和地形影响 | 第24-26页 |
| 3.2.3 低涡的持续影响 | 第26-27页 |
| 3.2.4 充足的水汽供应 | 第27-29页 |
| 3.2.5 冷空气的持续入侵 | 第29-30页 |
| 3.3 MCS统计分析 | 第30-3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MCS1观测及模拟分析 | 第33-45页 |
| 4.1 雷达回波演变 | 第33-34页 |
| 4.2 环流背景 | 第34-36页 |
| 4.3 系统触发机制 | 第36-37页 |
| 4.4 地面气象要素演变过程 | 第37-40页 |
| 4.4.1 形成阶段 | 第37-38页 |
| 4.4.2 发展阶段 | 第38-39页 |
| 4.4.3 成熟阶段 | 第39-40页 |
| 4.5 WRF模拟 | 第40-41页 |
| 4.5.1 模拟方案设置 | 第40-41页 |
| 4.5.2 模拟结果检验 | 第41页 |
| 4.6 MCS三维结构特征 | 第41-44页 |
| 4.6.1 水平结构特征 | 第41-43页 |
| 4.6.2 垂直结构特征 | 第43-44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五章 MCS2观测及模拟分析 | 第45-65页 |
| 5.1 雨情及雷达回波演变 | 第45-46页 |
| 5.2 环流背景 | 第46-49页 |
| 5.3 系统触发机制 | 第49-50页 |
| 5.4 地面气象要素场分析 | 第50-53页 |
| 5.4.1 TS型MCS地面要素场 | 第50-51页 |
| 5.4.2 PS型MCS地面要素场 | 第51-53页 |
| 5.5 WRF模拟 | 第53-54页 |
| 5.5.1 模拟方案设置 | 第53页 |
| 5.5.2 模拟结果检验 | 第53-54页 |
| 5.6 TS型MCS三维结构特征 | 第54-56页 |
| 5.6.1 水平结构特征 | 第54-55页 |
| 5.6.2 垂直结构特征 | 第55-56页 |
| 5.7 PS型MCS三维结构特征 | 第56-60页 |
| 5.7.1 水平结构特征 | 第56-59页 |
| 5.7.2 垂直结构特征 | 第59-60页 |
| 5.8 MCS模态转变机理 | 第60-63页 |
| 5.9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5-67页 |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5页 |
| 6.2 讨论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 致谢 | 第73-75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