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银行制度与业务论文

居民对互联网理财产品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以余额宝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2 研究目的第12页
        1.1.3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第13-15页
        1.2.1 互联网金融第13-14页
        1.2.2 互联网金融理财第14-15页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第15-17页
        1.3.1 研究方法第15页
        1.3.2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3 研究创新点第16-17页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第17-28页
    2.1 相关理论基础第17-24页
        2.1.1 信息技术接受理论第17-18页
        2.1.2 技术接受模型第18-21页
        2.1.3 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第21-22页
        2.1.4 TTF模型和TAM模型的整合第22-24页
        2.1.5 感知风险理论第24页
    2.2 互联网金融需求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第24-28页
        2.2.1 国外研究动态第24-25页
        2.2.2 国内研究动态第25-26页
        2.2.3 研究述评第26-28页
第3章 研究设计第28-37页
    3.1 理论模型构建第28页
    3.2 变量定义及测量第28-32页
        3.2.1 任务技术匹配第29页
        3.2.2 感知有用性第29-30页
        3.2.3 感知易用性第30页
        3.2.4 主观规范第30-31页
        3.2.5 满意度第31页
        3.2.6 感知风险第31页
        3.2.7 需求意愿(使用意愿)第31-32页
    3.3 研究假设的提出第32-34页
    3.4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回收第34-37页
        3.4.1 问卷的设计第34-35页
        3.4.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第35-37页
第4章 实证分析第37-63页
    4.1 样本概况第37-42页
        4.1.1 样本基本情况第37-39页
        4.1.2 样本变量测量情况第39-42页
    4.2 信度和效度分析第42-46页
        4.2.1 信度分析第42页
        4.2.2 效度分析第42-46页
    4.3 研究假设检验第46-55页
        4.3.1 任务技术匹配与感知有用性的关系检验第46页
        4.3.2 任务技术匹配与感知易用性的关系检验第46-47页
        4.3.3 感知有用性与使用意愿的关系检验第47-48页
        4.3.4 感知易用性与使用意愿的关系检验第48页
        4.3.5 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的关系检验第48-49页
        4.3.6 感知有用性与满意度的关系检验第49-50页
        4.3.7 感知易用性与满意度的关系检验第50页
        4.3.8 满意度与使用意愿的关系检验第50-51页
        4.3.9 主观规范与感知有用性的关系检验第51-52页
        4.3.10 主观规范与使用意愿的关系检验第52页
        4.3.11 财务风险与使用意愿的关系检验第52-53页
        4.3.12 财务风险与满意度的关系检验第53-54页
        4.3.13 隐私风险与使用意愿的关系检验第54页
        4.3.14 隐私风险与满意度的关系检验第54-55页
    4.4 中介效用检验分析第55-63页
        4.4.1 中介效应检验方法第55-56页
        4.4.2 感知易用性因素在任务技术匹配和感知有用性间的中介作用检验第56-57页
        4.4.3 感知有用性因素在主观规范和使用意愿间的中介作用检验第57-59页
        4.4.4 满意度因素在感知有用性和使用意愿间的中介作用检验第59-60页
        4.4.5 满意度因素在感知易用性和使用意愿间的中介作用检验第60-61页
        4.4.6 感知有用性因素在感知易用性和使用意愿间的中介作用检验第61-63页
第5章 结论与建议第63-69页
    5.1 分析结论和思考第63-66页
    5.2 建议第66-68页
        5.2.1 针对客户需求,完善产品自身系统,提高易用性第66页
        5.2.2 重视客户投资需求,提高客户收益,增加有用性第66-67页
        5.2.3 提高服务质量,注重品牌建设,提升客户的感知性第67页
        5.2.4 重视网络安全,加强风险防控,增强客户的安全感第67-68页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68-69页
        5.3.1 研究样本的不足第68页
        5.3.2 研究内容的不足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附录第75-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及其影响研究--基于湖南省的调查
下一篇:湖南省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