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5-25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5-1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5-17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7-19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0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1.4 框架结构 | 第21-25页 |
第二章 文献述评 | 第25-33页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5-27页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7-32页 |
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金融转型秩序的分析框架 | 第33-50页 |
3.1 概念界定 | 第33-37页 |
3.1.1 秩序 | 第33-35页 |
3.1.2 金融转型 | 第35-36页 |
3.1.3 金融转型秩序 | 第36-37页 |
3.2 金融转型秩序的决定因素 | 第37-42页 |
3.2.1 一般影响因素 | 第37-40页 |
3.2.2 金融制度是金融转型秩序型构的决定因素 | 第40-42页 |
3.3 金融转型秩序制度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42-45页 |
3.3.1 新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 | 第42-43页 |
3.3.2 转型经济学基本理论 | 第43-44页 |
3.3.3 金融发展理论 | 第44-45页 |
3.4 金融转型秩序分析框架的建立 | 第45-50页 |
3.4.1 金融转型秩序型构中制度变量的引入 | 第45-46页 |
3.4.2 金融转型秩序三维制度分析框架 | 第46-49页 |
3.4.3 转型经济学、金融发展理论研究方法和理念的渗透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对我国金融转型秩序的评价 | 第50-81页 |
4.1 评价思路和标准 | 第50-51页 |
4.2 我国金融转型秩序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51-55页 |
4.2.1 选取原则 | 第51-52页 |
4.2.2 我国金融转型秩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第52-55页 |
4.3 转型期我国金融系统构成要素协调性评价 | 第55-65页 |
4.3.1 金融主体协调发展状态评价 | 第55-57页 |
4.3.2 金融工具与市场协调发展状态评价 | 第57-58页 |
4.3.3 金融内外协调发展状态评价 | 第58-60页 |
4.3.4 金融各构成要素协调发展功效评价 | 第60-65页 |
4.4 转型期我国金融稳定性评价 | 第65-70页 |
4.4.1 我国金融稳定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65-68页 |
4.4.2 我国金融稳定性的测度 | 第68-70页 |
4.5 转型期我国金融主体有序性评价 | 第70-75页 |
4.5.1 进出有序性评价 | 第70-72页 |
4.5.2 运营有序性评价 | 第72-75页 |
4.6 我国金融转型秩序失序诱因初探 | 第75-81页 |
4.6.1 经济和金融转型没有到位 | 第75-76页 |
4.6.2 信任基础的缺失 | 第76-77页 |
4.6.3 金融系统内在扩张性与不稳定性 | 第77-78页 |
4.6.4 金融转型过程中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存在 | 第78-79页 |
4.6.5 制度支持不足 | 第79页 |
4.6.6 不同利益群体的纷争与阻滞 | 第79-81页 |
第五章 中国金融转型秩序的正式制度分析 | 第81-119页 |
5.1 正式制度对金融转型秩序型构的作用机理 | 第81-85页 |
5.2 我国的金融正式制度演进与金融转型秩序型构历程 | 第85-94页 |
5.2.1 1978-1994 年金融制度演进与秩序型构 | 第86-88页 |
5.2.2 1995-2001 年金融制度演进与秩序型构 | 第88-90页 |
5.2.3 2001年至今的金融制度演进与秩序型构 | 第90-94页 |
5.3 我国金融正式制度需求分析 | 第94-98页 |
5.3.1 谁是金融正式制度需求的主体 | 第94-95页 |
5.3.2 利益主体需求特点及作用机制 | 第95-98页 |
5.4 我国金融正式制度供给分析 | 第98-101页 |
5.4.1 我国金融正式制度供给的影响因素 | 第98-99页 |
5.4.2 国家控制金融资源成为主要供给形式的内在逻辑 | 第99-101页 |
5.5 我国金融正式制度供求非均衡对金融转型秩序型构的影响 | 第101-105页 |
5.5.1 我国金融正式制度供求非均衡的表现 | 第101-103页 |
5.5.2 我国金融强制性制度变迁与金融转型秩序型构 | 第103-105页 |
5.6 我国金融正式制度之于金融转型秩序型构的现实困境分析 | 第105-119页 |
5.6.1 我国金融压制体制与秩序型构目标的冲突 | 第105-111页 |
5.6.2 我国金融契约、产权制度与金融交易秩序 | 第111-114页 |
5.6.3 我国金融主体行为规则与金融竞争秩序 | 第114-116页 |
5.6.4 我国政府治理与金融管控秩序 | 第116-119页 |
第六章 中国金融转型秩序的非正式制度分析 | 第119-129页 |
6.1 非正式制度及其对秩序型构的作用机理 | 第119-121页 |
6.1.1 非正式制度的构成与特点 | 第119-120页 |
6.1.2 非正式制度对秩序型构的作用机理 | 第120-121页 |
6.2 转型期我国金融领域非正式制度困境与经济根源 | 第121-126页 |
6.2.1 非正式制度环境初始条件 | 第121-122页 |
6.2.2 转型期我国金融领域非正式制度之困 | 第122-125页 |
6.2.3 转型期我国金融领域非正式制度困境形成的经济根源 | 第125-126页 |
6.3 金融领域的非正式制度对我国金融转型秩序型构的影响机理与二重作用 | 第126-129页 |
6.3.1 金融领域的非正式制度对我国金融转型秩序型构的影响机理 | 第126-127页 |
6.3.2 非正式制度对我国金融转型秩序型构的二重作用 | 第127-129页 |
第七章 中国金融转型秩序的制度环境分析 | 第129-136页 |
7.1 制度环境对金融转型秩序型构的作用机理 | 第129-130页 |
7.2 转型期中国金融制度环境考察 | 第130-136页 |
7.2.1 我国金融转型法律环境考察 | 第130-132页 |
7.2.2 我国金融转型体制环境考察 | 第132-133页 |
7.2.3 我国金融转型市场环境考察 | 第133-136页 |
第八章 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转型的制度供给与创新对策研究 | 第136-165页 |
8.1 转型期金融正式制度供给与创新对策 | 第136-156页 |
8.1.1 总体思路 | 第136-145页 |
8.1.2 构筑金融产权制度,提升金融组织绩效 | 第145-148页 |
8.1.3 保障金融契约履行,稳固金融交易基础 | 第148-150页 |
8.1.4 改革金融主体出入与运营制度,保障金融竞争秩序 | 第150-152页 |
8.1.5 创新金融管控制度,解锁金融压制体制 | 第152-154页 |
8.1.6 完善金融市场中介组织制度,弥补市场与政府失灵 | 第154-156页 |
8.2 转型期金融非正式制度创新对策 | 第156-160页 |
8.2.1 观念先行机制 | 第156-157页 |
8.2.2 正式制度保障机制 | 第157-158页 |
8.2.3 金融文化支持机制 | 第158-160页 |
8.3 转型期制度环境优化措施 | 第160-165页 |
8.3.1 法律环境优化措施 | 第160-161页 |
8.3.2 体制环境优化措施 | 第161-162页 |
8.3.3 市场环境优化措施 | 第162-165页 |
第九章 金融转型秩序型构中的制度合力 | 第165-177页 |
9.1 我国金融转型秩序型构目标 | 第165-166页 |
9.2 金融转型秩序的构建——演进共生路径 | 第166-167页 |
9.3 利益协调是根本 | 第167-169页 |
9.4 制度合力与金融转型秩序型构 | 第169-177页 |
9.4.1 制度环境对金融转型秩序型构的作用特点 | 第169-170页 |
9.4.2 正式制度对金融转型秩序型构的作用特点 | 第170-171页 |
9.4.3 非正式制度对金融转型秩序型构的作用特点 | 第171-173页 |
9.4.4 以制度合力塑金融转型秩序 | 第173-177页 |
第十章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77-183页 |
10.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77-180页 |
10.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80-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8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9-190页 |
致谢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