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3页 |
1.1 引言 | 第21-22页 |
1.2 储能电池系统 | 第22-23页 |
1.3 储能电池系统能量管理 | 第23-30页 |
1.3.1 低温储能电池系统的能量管理技术 | 第24-27页 |
1.3.2 高温储能电池系统的能量管理技术的现状 | 第27-30页 |
1.4 论文的立题意义及研究目标 | 第30-33页 |
第二章 高温电池系统热能存储方法及模型构建 | 第33-49页 |
2.1 高温热能存储技术 | 第33-34页 |
2.2 高温电池工作特点 | 第34页 |
2.3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 第34-39页 |
2.3.1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能量分析 | 第36-37页 |
2.3.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极化 | 第37-39页 |
2.4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 | 第39-43页 |
2.4.1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的能量分析 | 第39-42页 |
2.4.2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的极化 | 第42-43页 |
2.5 储能电池系统热能管理 | 第43-45页 |
2.5.1 固体氧化物电池系统热能管理的挑战 | 第43-44页 |
2.5.2 固体氧化物电池热能产生与消耗 | 第44-45页 |
2.6 固体氧化物电池系统热能存储模型构建 | 第45-47页 |
2.7 小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基于相变金属银的固体氧化物储能电池热能管理 | 第49-71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计算方法与内容 | 第50-57页 |
3.2.1 管式固体氧化物电池储能系统建模 | 第50-52页 |
3.2.2 管式固体氧化物电池储能系统模型仿真 | 第52-55页 |
3.2.3 管式固体氧化物电池储能系统热能仿真 | 第55-5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9页 |
3.3.1 管式固体氧化物电池储能系统能量转换影响因素分析 | 第57-66页 |
3.3.2 管式固体氧化物电池储能系统热能管理 | 第66-69页 |
3.4 结论 | 第69-71页 |
第四章 基于相变金属铜的固体氧化物储能电池热能管理 | 第71-91页 |
4.1 引言 | 第71-72页 |
4.2 计算方法及内容 | 第72-79页 |
4.2.1 平板固体氧化物电池储能系统建模 | 第72-73页 |
4.2.2 平板固体氧化物电池储能系统模型仿真 | 第73-77页 |
4.2.3 平板固体氧化物电池储能系统热能仿真 | 第77-7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9-89页 |
4.3.1 平板固体氧化物电池储能系统能量转换影响因素分析 | 第79-86页 |
4.3.2 平板固体氧化物电池储能系统热能管理 | 第86-89页 |
4.4 结论 | 第89-91页 |
第五章 固体氧化物电池储能系统热能管理优化 | 第91-101页 |
5.1 引言 | 第91页 |
5.2 热能管理的优化内容 | 第91-94页 |
5.2.1 电化学热能 | 第91-92页 |
5.2.2 欧姆热 | 第92-93页 |
5.2.3 系统热能损失 | 第93页 |
5.2.4 电池材料热容 | 第93页 |
5.2.5 系统中气体的热容 | 第93-94页 |
5.2.6 相变金属的热容 | 第9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4-99页 |
5.3.1 电流对系统热能的影响 | 第95-96页 |
5.3.2 压力对系统热能的影响 | 第96-98页 |
5.3.3 操作条件对系统电能循环效率的影响 | 第98-99页 |
5.4 结论 | 第99-101页 |
第六章 固体氧化物电池储能系统模型优化 | 第101-109页 |
6.1 引言 | 第101页 |
6.2 模型优化内容及方法 | 第101-103页 |
6.2.1 模型优化内容 | 第101-102页 |
6.2.2 模型优化方法 | 第102-103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08页 |
6.3.1 质子传导型电解质对法拉第电流效率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6.3.2 氧离子传导型电解质对法拉第电流效率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6.3.3 法拉第电流效率对系统热能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6.4 结论 | 第108-10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09-110页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