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加味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中英文缩写第8-9页
引言第9-10页
临床研究第10-31页
    1 研究目的第10页
    2 研究对象第10页
        2.1 病例来源第10页
        2.2 病例总数第10页
    3 研究标准第10-13页
        3.1 西医诊断标准第10-11页
        3.2 中医诊断标准第11-12页
        3.3 纳入病例标准第12页
        3.4 排除病例标准第12页
        3.5 受试者中止、退出临床试验的条件第12-13页
        3.6 剔除标准第13页
        3.7 脱落标准及脱落病人的处理第13页
    4 实验设计第13-14页
    5 研究方法第14-17页
        5.1 样本量估计第14-15页
        5.2 分组方法第15页
        5.3 随机方法第15页
        5.4 对照方法第15页
        5.5 治疗方法第15-17页
    6 观察指标第17-19页
        6.1 安全性观测第17页
        6.2 疗效性观察第17-19页
    7 疗效评定标准第19-21页
        7.1 心衰疗效评定标准第19-20页
        7.2 中医症候学疗效评定标准第20页
        7.3 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按NYHA分级法)第20-21页
        7.4 安全性评价标准第21页
    8 统计学处理方法第21页
    9 临床资料分析第21-24页
        9.1 完成情况分析第21-22页
        9.2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第22-23页
        9.3 两组资料治疗前病因比较第23页
        9.4 治疗前心功能分级比较第23-24页
        9.5 治疗前两组心衰程度比较(采用由Lee氏积分法)第24页
        9.6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分级比较第24页
    10 研究结果第24-31页
        10.1 临床总疗效第24-25页
        10.2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第25-28页
        10.3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疗效比较第28页
        10.4 两组患者客观指标比较第28-30页
        10.5 安全性检测第30-31页
讨论第31-47页
    1 中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及其发病与脾胃之间关系的认识第31-34页
        1.1 中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第31-32页
        1.2 中医学心脾两脏的关系第32-33页
        1.3 脾胃与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的关系第33-34页
    2 现代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及其所致胃肠系统变化的认识第34-35页
        2.1 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的病机病理的认识第34-35页
        2.2 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患者胃肠系统变化的研究第35页
    3 慢性心力衰竭的西医治疗及不足第35-38页
        3.1 西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第35-37页
        3.2 慢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的不足第37-38页
    4 处方依据第38-45页
        4.1 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处方理论依据第38页
        4.2 加味香砂六君子汤的组成及方解第38-40页
        4.3 组方配伍特点第40-41页
        4.4 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对中医症候的改善第41页
        4.5 加味香砂六君子汤与归脾汤的比较第41-42页
        4.6 加味香砂六君子汤的现代药理研究第42-45页
    5 临床疗效探讨第45-47页
        5.1 临床总疗效第45-46页
        5.2 中医症候疗效第46页
        5.3 检验指标分析第46-47页
结论第47页
问题和展望第47-48页
致谢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3页
附件1: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概况及进展第53-62页
    参考文献第60-62页
附件2第62-65页
附件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示例)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心血瘀阻证)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篇:补肺通窍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及对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