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英文缩写 | 第8-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临床研究 | 第10-31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2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2.1 病例来源 | 第10页 |
2.2 病例总数 | 第10页 |
3 研究标准 | 第10-13页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3.3 纳入病例标准 | 第12页 |
3.4 排除病例标准 | 第12页 |
3.5 受试者中止、退出临床试验的条件 | 第12-13页 |
3.6 剔除标准 | 第13页 |
3.7 脱落标准及脱落病人的处理 | 第13页 |
4 实验设计 | 第13-14页 |
5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5.1 样本量估计 | 第14-15页 |
5.2 分组方法 | 第15页 |
5.3 随机方法 | 第15页 |
5.4 对照方法 | 第15页 |
5.5 治疗方法 | 第15-17页 |
6 观察指标 | 第17-19页 |
6.1 安全性观测 | 第17页 |
6.2 疗效性观察 | 第17-19页 |
7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9-21页 |
7.1 心衰疗效评定标准 | 第19-20页 |
7.2 中医症候学疗效评定标准 | 第20页 |
7.3 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按NYHA分级法) | 第20-21页 |
7.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21页 |
8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21页 |
9 临床资料分析 | 第21-24页 |
9.1 完成情况分析 | 第21-22页 |
9.2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第22-23页 |
9.3 两组资料治疗前病因比较 | 第23页 |
9.4 治疗前心功能分级比较 | 第23-24页 |
9.5 治疗前两组心衰程度比较(采用由Lee氏积分法) | 第24页 |
9.6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分级比较 | 第24页 |
10 研究结果 | 第24-31页 |
10.1 临床总疗效 | 第24-25页 |
10.2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 第25-28页 |
10.3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疗效比较 | 第28页 |
10.4 两组患者客观指标比较 | 第28-30页 |
10.5 安全性检测 | 第30-31页 |
讨论 | 第31-47页 |
1 中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及其发病与脾胃之间关系的认识 | 第31-34页 |
1.1 中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 第31-32页 |
1.2 中医学心脾两脏的关系 | 第32-33页 |
1.3 脾胃与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的关系 | 第33-34页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及其所致胃肠系统变化的认识 | 第34-35页 |
2.1 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的病机病理的认识 | 第34-35页 |
2.2 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患者胃肠系统变化的研究 | 第35页 |
3 慢性心力衰竭的西医治疗及不足 | 第35-38页 |
3.1 西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 第35-37页 |
3.2 慢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的不足 | 第37-38页 |
4 处方依据 | 第38-45页 |
4.1 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处方理论依据 | 第38页 |
4.2 加味香砂六君子汤的组成及方解 | 第38-40页 |
4.3 组方配伍特点 | 第40-41页 |
4.4 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对中医症候的改善 | 第41页 |
4.5 加味香砂六君子汤与归脾汤的比较 | 第41-42页 |
4.6 加味香砂六君子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42-45页 |
5 临床疗效探讨 | 第45-47页 |
5.1 临床总疗效 | 第45-46页 |
5.2 中医症候疗效 | 第46页 |
5.3 检验指标分析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页 |
问题和展望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件1: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概况及进展 | 第53-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件2 | 第62-65页 |
附件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示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