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临水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以东钱湖陶公村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5 研究范围及对象界定 | 第14-16页 |
1.5.1 宁波地区的选择 | 第14-15页 |
1.5.2 陶公村的选择 | 第15-16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关于“临水聚落” | 第18-24页 |
2.1 聚落的论述 | 第18-20页 |
2.1.1 基本含义 | 第18页 |
2.1.2 聚落的形态构成 | 第18-19页 |
2.1.3 聚落形态的演变 | 第19-20页 |
2.2 聚落的分类 | 第20-22页 |
2.3 临水聚落的界定 | 第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聚落空间形态的构成 | 第24-46页 |
3.1 形态构成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3.1.1 城市意象理论 | 第24-25页 |
3.1.2 借鉴要点 | 第25页 |
3.2 陶公村形态空间构成现状 | 第25-44页 |
3.2.1 陶公村概况 | 第25-27页 |
3.2.2 整体布局 | 第27-29页 |
3.2.3 街巷 | 第29-36页 |
3.2.4 院落组织 | 第36-37页 |
3.2.5 界面 | 第37-40页 |
3.2.6 节点 | 第40-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陶公村形态演变和影响因素 | 第46-58页 |
4.1 村落形态的演变 | 第46-47页 |
4.2 形态发展中的影响因素 | 第47-57页 |
4.2.1 自然因素 | 第47-52页 |
4.2.2 社会因素 | 第52-55页 |
4.2.3 文化因素 | 第55-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陶公村遗存现状及保护对策 | 第58-62页 |
5.1 陶公村遗存现状评析 | 第58-59页 |
5.1.1 村落形态发展变化趋势 | 第58页 |
5.1.2 村落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58-59页 |
5.2 陶公村的保护对策 | 第59-61页 |
5.2.1 基于形态演变过程的对策 | 第59页 |
5.2.2 基于现存聚落形态的对策 | 第59-60页 |
5.2.3 基于未来发展定位的对策 | 第60页 |
5.2.4 基于同一区域对比的对策 | 第60-6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2-64页 |
6.1 总结 | 第62-63页 |
6.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附录一 | 第68-70页 |
附录二 | 第70-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