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小城镇建设研究--以恩施市白杨坪镇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4页 |
|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 2 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与研究动态 | 第14-21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页 |
| ·生态文明的概念 | 第14页 |
| ·小城镇的概念 | 第14页 |
| ·小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概念 | 第14页 |
| ·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 | 第14-18页 |
| ·田园城市理论 | 第14-15页 |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5-16页 |
| ·生态城市理论 | 第16-17页 |
| ·有机疏散理论 | 第17-18页 |
| ·国内外生态小城镇建设动态 | 第18-21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8-20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20-21页 |
| 3 生态城镇建设案例分析 | 第21-31页 |
| ·英国兰科西斯 | 第21-23页 |
| ·区位与背景 | 第21页 |
| ·规划特色 | 第21-23页 |
| ·小结 | 第23页 |
| ·巴西库里蒂巴 | 第23-25页 |
| ·区位和背景 | 第23页 |
| ·规划特色 | 第23-24页 |
| ·小结 | 第24-25页 |
| ·广东中山小榄镇 | 第25-27页 |
| ·区位与背景 | 第25页 |
| ·规划特色 | 第25-27页 |
| ·小结 | 第27页 |
| ·上海崇明陈家镇 | 第27-29页 |
| ·区位和背景 | 第27-28页 |
| ·规划特色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页 |
| ·国内外生态城镇建设案例的比较和启示 | 第29-31页 |
| 4 小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内容和目标 | 第31-38页 |
| ·小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原则 | 第31-32页 |
| ·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31页 |
| ·整体至上,和谐统一的原则 | 第31页 |
| ·实事求是,可操作性原则 | 第31-32页 |
| ·改革创新性原则 | 第32页 |
| ·小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内容 | 第32-35页 |
| ·生态文明意识建设 | 第33-34页 |
|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第34页 |
| ·生态文明行为建设 | 第34-35页 |
| ·小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 第35-38页 |
| ·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 第35页 |
| ·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 第35-36页 |
| ·资源循环高效使用,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 第36页 |
|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完善 | 第36-38页 |
| 5 白杨坪镇生态文明建设实证研究 | 第38-54页 |
| ·白杨坪镇概况 | 第38-41页 |
| ·区域位置及概况 | 第38页 |
| ·自然资源概况 | 第38-39页 |
| ·产业发展概况 | 第39-41页 |
| ·白杨坪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41页 |
| ·白杨坪镇生态文明建设条件分析 | 第41-42页 |
| ·白杨坪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 第42-43页 |
| ·指导思想 | 第42-43页 |
| ·建设目标 | 第43页 |
| ·白杨坪镇生态文明建设内容 | 第43-46页 |
| ·生态环境体系建设 | 第43-44页 |
| ·生态人居体系建设 | 第44页 |
| ·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 第44-45页 |
|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 第45页 |
|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 第45页 |
| ·生态文明建设阶段性目标 | 第45-46页 |
| ·白杨坪镇生态文明建设空间格局优化 | 第46-49页 |
| ·产业空间格局优化 | 第46-48页 |
| ·生态空间格局优化 | 第48页 |
| ·生活空间格局优化 | 第48页 |
| ·镇域空间分区管制 | 第48-49页 |
|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建设 | 第49-50页 |
| ·规划建设目标 | 第49页 |
| ·规划建设原则 | 第49-50页 |
| ·绿地系统 | 第50页 |
| ·景观系统 | 第50页 |
| ·白杨坪镇生态文明建设组织管理 | 第50-54页 |
| ·管理依据和原则 | 第50-51页 |
| ·管理内容 | 第51-52页 |
| ·管理措施 | 第52-54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 ·结论 | 第54页 |
| ·展望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