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6-11页 |
第一章 关于《根源》的文本及写作过程 | 第11-19页 |
一. 构思的初启—伯克在圣三一学院(1743-1750) | 第11-13页 |
二. 《根源》的创作——伯克在中殿律师院(1750-1755) | 第13-17页 |
三. 《根源》的两次出版(1755-1759)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文本解读及《根源》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 第19-32页 |
一. 从崇高论发掘伯克美学中的“疑点” | 第19-21页 |
二. 宗教意念与《根源》的理论构架 | 第21-23页 |
三. 伯克建立道德美学机制的动机 | 第23-26页 |
四. 伯克建立道德美学机制的外因 | 第26-32页 |
第三章 崇高的双重隐喻——从《根源》看伯克的神学美学观 | 第32-45页 |
一. 崇高的双重隐喻 | 第32-34页 |
二. 在《根源》中看伯克是如何建立“神学美学系统” | 第34-40页 |
1. 伯克的感性经验认同 | 第34-37页 |
2. 伯克美学观念中的神学与道德观念 | 第37-39页 |
3. 伯克的语言工具 | 第39-40页 |
三.伯克理论影响 | 第40-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附记:伯克的家世、性格与教育背景 | 第46-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