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冷蒿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冷蒿生物学特性 | 第12页 |
·冷蒿的生态效应 | 第12-13页 |
·冷蒿化感作用对其周围其他物种的影响 | 第13页 |
·放牧下冷蒿的响应机制 | 第13-14页 |
·冷蒿的抗性研究 | 第14页 |
·逆境与植物抗氧化保护酶系统 | 第14-17页 |
·逆境与活性氧的产生 | 第14-15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研究现状 | 第15页 |
·过氧化氢酶研究现状 | 第15页 |
·过氧化物酶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逆境与植物生长相关物质 | 第17-20页 |
·逆境与蛋白质 | 第17页 |
·逆境与氨基酸 | 第17-18页 |
·逆境与叶绿素 | 第18页 |
·逆境与碳水化合物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6页 |
·采样地概况 | 第20页 |
·试验材料处理 | 第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5页 |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方法 | 第20-21页 |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 第21页 |
·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氨基酸含量测定方法 | 第22页 |
·淀粉含量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ROS和丙二醛含量测定 | 第23-24页 |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第24页 |
·AsA和GSH含量测定 | 第24-25页 |
·AsA-GSH循环相关酶活性测定 | 第25页 |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不同程度机械损伤对冷蒿生长相关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26-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不同程度机械损伤对冷蒿葡萄糖含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不同程度机械损伤对冷蒿蔗糖含量的影响 | 第27页 |
·不同程度机械损伤对冷蒿果糖含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不同程度机械损伤对冷蒿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不同程度机械损伤对冷蒿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29页 |
·不同程度机械损伤对冷蒿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不同程度机械损伤对冷蒿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不同程度机械损伤对冷蒿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 第33-39页 |
·结果分析 | 第33-37页 |
·不同程度机械损伤对冷蒿ROS和MDA含量影响 | 第33-35页 |
·不同程度机械损伤对冷蒿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5页 |
·不同程度机械损伤对冷蒿AsA水平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不同程度机械损伤对冷蒿GSH水平的影响 | 第36页 |
·不同程度机械损伤对冷蒿AsA-GSH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冷蒿抗氧化防御系统对机械损伤的响应 | 第39-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机械损伤后冷蒿ROS和MDA含量的变化 | 第39-40页 |
·机械损伤后冷蒿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第40-41页 |
·机械损伤后冷蒿AsA和DHA水平的变化 | 第41页 |
·机械损伤后冷蒿GSH水平的变化 | 第41-42页 |
·机械损伤后冷蒿AsA-GSH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第42-43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3-46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全文结论 | 第46-47页 |
·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6页 |
个人简介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