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 ·空气中颗粒物的危害及粒径分布 | 第11-13页 |
| ·空气中颗粒物的危害 | 第11-12页 |
| ·空气中颗粒物的粒径分布 | 第12-13页 |
| ·空气中颗粒物的成因、来源和成分 | 第13-15页 |
| ·空气中颗粒物的成因 | 第13页 |
| ·空气中颗粒物的来源 | 第13-14页 |
| ·空气悬浮颗粒物的成分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空气质量标准 | 第15-18页 |
| ·GB3095-1996 和 GB 3095-2012 的对比 | 第16页 |
| ·部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 PM10、PM2.5标准的对比 | 第16-18页 |
| ·空气污染防治 | 第18-19页 |
| ·空气中颗粒物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 ·室内空气中颗粒物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 ·室外空气中颗粒物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空气中颗粒物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22页 |
|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2-24页 |
|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清扫对办公室内空气中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 第24-40页 |
| ·实验内容 | 第24-25页 |
| ·实验对象和实验仪器 | 第24页 |
| ·实验方案 | 第24-25页 |
| ·实验结果 | 第25-33页 |
| ·不同距离清扫后颗粒物浓度的变化 | 第26-28页 |
| ·尘负荷实验 | 第28-29页 |
| ·尘湿度实验 | 第29-30页 |
| ·清扫强度实验 | 第30-31页 |
| ·通风干扫实验 | 第31-33页 |
| ·实验分析 | 第33-39页 |
| ·结果分析 | 第33-38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清扫对教室内空气中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 第40-54页 |
| ·实验内容 | 第40页 |
| ·实验结果 | 第40-49页 |
| ·不同距离清扫后颗粒物浓度的变化 | 第41-43页 |
| ·尘负荷实验 | 第43-44页 |
| ·尘湿度实验 | 第44-45页 |
| ·清扫强度实验 | 第45-47页 |
| ·干擦黑板实验 | 第47-48页 |
| ·湿擦黑板实验 | 第48-49页 |
| ·实验分析 | 第49-52页 |
| ·本次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9-51页 |
| ·办公室与教室室内实验结果的对比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四章 校园内道路清扫前后颗粒物浓度的变化 | 第54-59页 |
| ·校园内道路清扫 | 第54-56页 |
| ·校园内道路清扫和城市道路清扫的对比 | 第56-57页 |
| ·校园内道路清扫和室内清扫的对比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具解析解的数学模型的应用 | 第59-69页 |
| ·数学模型 | 第59-63页 |
| ·分子扩散方程 | 第59页 |
| ·一维无随流瞬时点源扩散模型 | 第59-62页 |
| ·一维无随流瞬时点源在下游固定点的涌出曲线 | 第62-63页 |
| ·模型应用 | 第63-67页 |
| ·清扫前后办公室内空气中颗粒物浓度变化的模型验证 | 第63-65页 |
| ·清扫前后教室内空气中颗粒物浓度变化的模型验证 | 第65-67页 |
| ·误差分析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六章 室内二维数值模拟初探 | 第69-79页 |
| ·模型控制方程 | 第69-71页 |
| ·质量守恒方程 | 第69页 |
| ·动量守恒方程 | 第69-70页 |
| ·标量传质方程 | 第70-71页 |
| ·模型设置 | 第71页 |
| ·网格划分及验证 | 第71-73页 |
| ·数值模拟 | 第73-77页 |
| ·模拟结果 | 第73-76页 |
| ·模拟值和实验值的比较 | 第76-77页 |
| ·误差分析 | 第77-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9-81页 |
| ·结论 | 第79-80页 |
| ·建议及不足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