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产业集群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大豆产业集群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大豆产业集群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大豆产业集群供应链模式分析 | 第16-22页 |
·大豆产业集群供应链的产生背景 | 第16-17页 |
·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 | 第16页 |
·大豆产业集群供应链的现状 | 第16-17页 |
·大豆产业集群供应链的界定 | 第17-19页 |
·大豆产业集群供应链的概念及特点 | 第17-18页 |
·大豆产业集群供应链的研究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大豆产业集群供应链连接模式分析 | 第19-21页 |
·横向连接模式 | 第19-20页 |
·纵向连接模式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大豆产业集群供应链风险因素识别 | 第22-32页 |
·风险指标选取原则 | 第22页 |
·集群供应链内部风险因素识别 | 第22-25页 |
·供应商风险因素识别 | 第22-23页 |
·制造商风险因素识别 | 第23-24页 |
·分销商风险因素识别 | 第24-25页 |
·物流风险因素识别 | 第25页 |
·集群供应链结构风险因素识别 | 第25-27页 |
·单核风险因素识别 | 第25-26页 |
·多核结构因素识别 | 第26页 |
·网络风险因素识别 | 第26页 |
·链间风险因素识别 | 第26-27页 |
·其他中介风险因素识别 | 第27页 |
·集群供应链外部风险因素识别 | 第27-29页 |
·信息风险因素识别 | 第27-28页 |
·市场风险因素识别 | 第28页 |
·时间风险因素识别 | 第28-29页 |
·环境风险因素识别 | 第29页 |
·社会体制风险因素识别 | 第29页 |
·其他风险因素识别 | 第29页 |
·集群供应链风险因素系统构成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大豆产业集群供应链风险评价 | 第32-39页 |
·风险评价方法的选取标准 | 第32页 |
·风险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32-35页 |
·数据包络分析(DEA)法 | 第32-33页 |
·层次分析法(AHP) | 第33页 |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3-34页 |
·灰色-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34-35页 |
·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5-38页 |
·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5页 |
·模型的建模步骤 | 第35-38页 |
·风险评价模型的总述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大豆产业集群供应链风险规避 | 第39-43页 |
·基于高风险规避策略 | 第39-41页 |
·集群供应链内部风险规避策略 | 第39-40页 |
·集群供应链外部风险规避策略 | 第40页 |
·集群供应链链纵向风险规避策略 | 第40-41页 |
·集群供应链其他风险规避策略 | 第41页 |
·基于低风险规避策略 | 第41-42页 |
·集群供应链内部风险规避策略 | 第41-42页 |
·集群供应链外部风险规避策略 | 第42页 |
·集群供应链纵向风险规避策略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6章 实证分析 | 第43-50页 |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集群供应链概述 | 第43-44页 |
·几种典型产业集群供应链风险构成 | 第44页 |
·评价模型的建模与分析 | 第44-47页 |
·风险因素指标数值的确定 | 第44页 |
·风险因素评价集和权重的确定 | 第44-46页 |
·模型的数据分析 | 第46-47页 |
·模型的运行 | 第47-48页 |
·规避策略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1 | 第54-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