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贵德盆地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及成因模式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选题来源 | 第12页 |
·选题依据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地热系统成因研究 | 第13页 |
·地热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 第13-14页 |
·贵德盆地地热资源勘查研究情况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本文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第17-18页 |
2 贵德盆地地热地质条件 | 第18-30页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8-20页 |
·地理位置及交通 | 第18-19页 |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气象水文 | 第19-20页 |
·区域地质条件 | 第20-24页 |
·地层 | 第20-22页 |
·岩浆岩 | 第22页 |
·地质构造 | 第22-24页 |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24-26页 |
·地下水类型及赋存条件 | 第24-26页 |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 第26页 |
·地球物理特征 | 第26-29页 |
·重力特征 | 第26-28页 |
·大地电磁测深(MT)分析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地下热水赋存规律 | 第30-44页 |
·地热显示及揭示 | 第30-31页 |
·地下热水的赋存与分布特征 | 第31-32页 |
·热储特征 | 第32-39页 |
·扎仓温泉带状热储特征 | 第33-34页 |
·三河平原地热田层状热储特征 | 第34-39页 |
·地温场特征 | 第39-43页 |
·扎仓温泉地温场特征 | 第39-40页 |
·三河平原地热田地温场特征 | 第40-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地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 第44-58页 |
·样品采集及测试 | 第44-45页 |
·研究区地下热水水化学特征 | 第45-49页 |
·研究区地下热水化学组分特征 | 第46-48页 |
·研究区地下热水水化学类型 | 第48-49页 |
·水-岩作用过程 | 第49-51页 |
·水岩相互作用程度 | 第49-50页 |
·热储基底温度及热水循环深度的估算 | 第50-51页 |
·研究区地下热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 第51-54页 |
·氢氧同位素分布特征 | 第52-53页 |
·氢氧同位素指示的地热地质条件 | 第53-54页 |
·研究区地下热水碳硫同位素特征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5 研究区地热系统形成条件及地质成因模式 | 第58-64页 |
·研究区地热系统成因类型 | 第58页 |
·扎仓温泉形成条件及地质成因模式 | 第58-60页 |
·扎仓温泉形成条件分析 | 第58-59页 |
·扎仓温泉地质成因模式 | 第59-60页 |
·三河平原地热田形成条件及地质成因模式 | 第60-63页 |
·三河平原地热田形成条件分析 | 第60-62页 |
·三河平原地热田地质成因模式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6 结论与不足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不足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