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汉代哲学(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论文--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论文

董仲舒吏治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引言第9-14页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第9页
 二、研究综述第9-12页
  (一) 国内研究综述第9-12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12页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12-14页
第二章 先秦时期吏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14-20页
 一、吏治的演变第14-16页
  (一) 吏治的萌芽第14-15页
  (二) 吏治的发展第15页
  (三) 吏治的成熟第15-16页
 二、吏治的主要内容第16-18页
  (一) 理论基础第16-17页
  (二) 规范标准第17页
  (三) 管理机构第17-18页
 三、儒家吏治思想的源流第18-20页
  (一) “以礼治国”的孔孟思想第18-19页
  (二) “隆礼重法”的荀子思想第19-20页
第三章 董仲舒吏治思想的理论基础第20-28页
 一、政治本体论——天人观第20-21页
  (一) 被赋予宗教性和神秘性的“天”第20-21页
  (二) 君权神授的天命观和“天谴说”第21页
 二、政治修养论——人性论第21-23页
  (一) 人的道德主体性:性禾说第22页
  (二) 人之成德之内在依据:性三品第22-23页
 三、政治规范——“三纲”“五常”第23-25页
  (一) 符合“天道”的“三纲”第23-24页
  (二) 以“仁”为核心的“五常”第24-25页
 四、政治特色——思想融合性第25-28页
  (一) 对阴阳学说的政治化第25页
  (二) 对道家黄老学说的吸收第25-26页
  (三) 对法家思想的改造第26-28页
第四章 董仲舒吏治思想的主要内容第28-35页
 一、“贤愚在本”与“举贤任能”的择吏导向第28-30页
  (一) 举贤在本第28-29页
  (二) 举荐任能第29-30页
  (三) “实试贤能而上”第30页
 二、行“德教”“仁政”的求善本质第30-32页
  (一) “兴太学”强调教化第30-31页
  (二) “承天意”约束特权第31-32页
  (三) “利均布”保障民利第32页
 三、“大德而小刑”的治吏之道第32-35页
  (一) 忠君保民的治吏实质第33页
  (二) “考绩黜陟”的考核方法第33-34页
  (三) “赏显”“罚重”的奖惩原则第34-35页
第五章 董仲舒吏治思想的价值第35-41页
 一、儒学创新和独尊儒术奠定的官场文化第35-37页
  (一) 儒学创新,顺应大势第35-36页
  (二) 独尊儒术,奠定基调第36页
  (三) 除疾遗类,埋下隐患第36-37页
 二、对新形势下政府管理体系建设的借鉴意义第37-41页
  (一) 多视角下的官员选拔晋升体系第37-38页
  (二) 轮训与自学并举的官员培训制度第38-39页
  (三) 民主与舆论合力的监察督促方法第39-41页
结束语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5页
致谢第45-47页
个人简历第47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字技术在综合版画创作中应用
下一篇:西双版纳地区狼蛛科分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