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环境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 第2章 中日环境道德教育发展概况 | 第15-20页 |
| ·环境道德教育的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 ·环境 | 第15页 |
| ·道德教育 | 第15-16页 |
| ·环境道德教育 | 第16-17页 |
| ·中国环境道德教育概况 | 第17-18页 |
| ·萌芽阶段 | 第17页 |
| ·起步阶段 | 第17页 |
| ·发展阶段 | 第17-18页 |
| ·日本环境道德教育概况 | 第18-20页 |
| ·萌芽阶段 | 第18页 |
| ·起步阶段 | 第18-19页 |
| ·发展阶段 | 第19-20页 |
| 第3章 中日环境道德现状问题比较 | 第20-28页 |
| ·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20页 |
| ·调查内容 | 第20页 |
| ·调查对象 | 第20页 |
| ·调查结果 | 第20-28页 |
| ·环境道德认知较低 | 第20-21页 |
| ·环境道德意识薄弱 | 第21-23页 |
| ·环境保护态度淡漠 | 第23-24页 |
| ·环境道德行为失范 | 第24-26页 |
| ·环境道德教育缺失 | 第26-28页 |
| 第4章 中日环境道德教育问题成因比较 | 第28-40页 |
| ·中日政府环境保护工作比较 | 第28-31页 |
| ·我国环境道德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28-29页 |
| ·我国地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执行无力 | 第29-31页 |
| ·中日社会环境道德教育比较 | 第31-33页 |
| ·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影响力微弱 | 第31-32页 |
| ·我国媒体的环境道德教育监督有限 | 第32-33页 |
| ·中日学校环境道德教育比较 | 第33-36页 |
| ·我国学校环境道德教育各阶段脱节 | 第33-34页 |
| ·我国高等院校环境道德课程设置不合理 | 第34-35页 |
| ·我国学生社会实践环节软弱 | 第35-36页 |
| ·中日家庭环境道德教育 | 第36-40页 |
| ·我国家庭环境道德教育观念功利色彩较浓厚 | 第36-37页 |
| ·我国家庭环境道德教育方式忽视综合素质养成 | 第37-40页 |
| 第5章 中日环境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40-51页 |
| ·重视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能 | 第40-41页 |
| ·完善环境道德法律体系 | 第40页 |
| ·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40-41页 |
| ·建设公众参与的监督与问责机制 | 第41页 |
| ·注重社会环境对道德教育的作用 | 第41-43页 |
| ·壮大民间环保组织的力量 | 第42页 |
| ·利用媒体的舆论引导 | 第42-43页 |
| ·创设和谐的社会气氛 | 第43页 |
| ·加强学校对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施 | 第43-45页 |
| ·加强各阶段环境道德教育 | 第43-44页 |
| ·合理设置环境教育课程 | 第44页 |
| ·增强教师的环境素质 | 第44-45页 |
| ·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 第45页 |
| ·营造家庭对环境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 | 第45-47页 |
| ·改变家庭环境道德教育传统理念 | 第45-46页 |
| ·创新家庭环境道德教育方式 | 第46-47页 |
| ·维稳环境道德生成自我教育的阈值 | 第47-51页 |
| ·弘扬“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 | 第47-48页 |
| ·追求可持续消费的生存之道 | 第48-49页 |
| ·实现环境审美的生活之路 | 第49-51页 |
| 第6章 结束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附录A 公民环境道德教育的调查问卷 | 第54-56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