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4页 |
三、本文的基本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山西地区北朝佛教邑义述略 | 第15-30页 |
第一节 山西地区北朝佛教邑义资料概要 | 第15-18页 |
一、北魏时期邑义资料 | 第15-16页 |
二、东魏北齐时期邑义资料 | 第16-17页 |
三、西魏北周及隋时期邑义资料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功德主与邑义首领 | 第18-19页 |
一、功德主 | 第18-19页 |
二、邑义首领 | 第19页 |
第三节 成员身份 | 第19-21页 |
一、僧人 | 第20页 |
二、官员 | 第20-21页 |
第四节 邑义类型 | 第21-30页 |
一、僧人主导的邑义 | 第22页 |
二、平民主导的邑义 | 第22-23页 |
三、官方主导的邑义 | 第23-30页 |
第二章 僧人主导下的北朝邑义 | 第30-43页 |
第一节 僧人在邑义中的三种角色 | 第30-36页 |
一、邑师 | 第31-33页 |
二、邑众 | 第33-35页 |
三、僧官 | 第35-36页 |
第二节 邑义与寺院之关系 | 第36-43页 |
一、作为寺院外围组织之邑义 | 第36-39页 |
二、非寺院外围组织之邑义 | 第39-43页 |
第三章 平民主导下的北朝邑义 | 第43-55页 |
第一节 邑义中的土著与移民——以《齐小护村造像碑》为中心 | 第44-47页 |
一、时间、地点与题名分析 | 第45-46页 |
1. 时间与地点 | 第45-46页 |
2. 题名分析 | 第46页 |
二、移民与土著共存之邑义 | 第46-47页 |
第二节 邑义中的官员与平民——以《董黄头七十人等造四面像碑》为中心 | 第47-55页 |
一、碑文题名释解 | 第50-52页 |
1. 功德主 | 第50-51页 |
2. 邑义成员 | 第51-52页 |
二、题名间之关系 | 第52-53页 |
1. 家族关系 | 第52页 |
2. 地域关系 | 第52-53页 |
3. 婚姻关系 | 第53页 |
三、官员以乡里身份参与邑义 | 第53-55页 |
第四章 从《宝泰寺浮图碑》看官方主导下的北朝邑义 | 第55-69页 |
第一节 碑文所见之重建浮图史事 | 第57-61页 |
一、郭烋造塔 | 第57-59页 |
二、“周并齐运,像法沉沦” | 第59-60页 |
三、浮图重建 | 第60-61页 |
第二节 浮图重建中的邑义成员 | 第61-66页 |
一、刈陵县沿革 | 第63页 |
二、碑阴题名考 | 第63-66页 |
三、具有官方色彩之邑义 | 第66页 |
第三节 浮图重建所见杨隋代周的合法性建构 | 第66-69页 |
结语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附录:山西地区北朝佛教邑义资料校录 | 第79-115页 |
后记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