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5-32页 |
一、中医学对脂肪肝的认识 | 第15-16页 |
1 脂肪肝的病因病机 | 第15页 |
·病因 | 第15页 |
2 病机关键: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浊邪入血 | 第15-16页 |
二、西医学对脂肪肝的认识 | 第16-31页 |
1 脂肪肝的病因 | 第17-18页 |
·糠尿病与脂肪肝的关系 | 第17-18页 |
·肥胖及胃肠手术减肥与脂肪肝的关系 | 第18页 |
·全胃肠外营养(TPN)与脂肪肝的关系 | 第18页 |
·药物与脂肪肝的关系 | 第18页 |
·其他潜在的因素 | 第18页 |
2 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 第18-20页 |
·“二次打击”假说(The“two-hit”hypothesis) | 第19页 |
·脂肪在肝脏中沉积 | 第19页 |
·线粒体功能异常和氧化应激反应 | 第19页 |
·细胞损伤和坏死 | 第19-20页 |
3 脂肪肝的治疗 | 第20页 |
·纠正危险因素,基础治疗 | 第20页 |
·结合临床,药物治疗 | 第20页 |
4 脂肪肝的中医药认识 | 第20-31页 |
·脂肪肝病因 | 第20-23页 |
·脂肪肝的病机 | 第23-25页 |
·脂肪肝中医辩证和治疗 | 第25-31页 |
三、导师周福生教授论治脂肪肝经验 | 第31-32页 |
1 健脾助运 | 第31页 |
2 疏肝理气 | 第31页 |
3 辅以甘药 | 第31-32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2-59页 |
一、研究方案 | 第32-37页 |
1 病例选择 | 第32-37页 |
·病例来源 | 第32页 |
·单纯性脂肪肝诊断标准 | 第32-34页 |
·脂肪肝患者病例纳入标准 | 第33-34页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34页 |
·观察指标 | 第34-35页 |
·质量控制 | 第35页 |
·流行病学调查 | 第35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35-37页 |
二、研究结果 | 第37-51页 |
1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研究 | 第37-45页 |
·性别 | 第37-39页 |
·年龄 | 第39页 |
·体重指数BMI判定标准:(肥胖评定) | 第39-41页 |
·脂肪肝患者职业因素 | 第41-42页 |
·脂肪肝与饮食因素 | 第42-43页 |
·脂肪肝患者伴随与肝功能、血脂、血糖相关指标升高的关系 | 第43-45页 |
2 症状及辩证 | 第45-51页 |
·常见症状出现频次 | 第45-46页 |
·辩证后各证型的分布 | 第46-48页 |
·证型与血清转氨酶水平的关系 | 第48-49页 |
·脂肪肝与B超的关系 | 第49-51页 |
三、讨论 | 第51-59页 |
1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研究 | 第51-54页 |
·性别因素 | 第51页 |
·年龄因素 | 第51-52页 |
·体重指数(BMI)与脂肪肝 | 第52-53页 |
·职业与脂肪肝关系 | 第53页 |
·脂肪肝与饮食因素 | 第53-54页 |
2 中医临床证型与脂肪肝 | 第54-59页 |
·一般情况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54页 |
·常见症状 | 第54页 |
·单纯性脂肪肝患者证候特征研究 | 第54-56页 |
·各中医临床证型与血清标记物的关系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附录 | 第66-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