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锂动力电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锂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 | 第11页 |
·锂动力电池模型现状的研究 | 第11-15页 |
·锂动力电池SOC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基于实验的锂动力电池原理特性分析 | 第18-29页 |
·引言 | 第18页 |
·锂动力电池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锂动力电池的分类 | 第18页 |
·锂动力电池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锂动力电池的标准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PNGV电池实验方法 | 第19页 |
·USABC电池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Freedom CAR电池实验方法 | 第20页 |
·具体实验方法描述 | 第20页 |
·实验对象及设备 | 第20-22页 |
·实验对象 | 第20-21页 |
·实验设备 | 第21-22页 |
·特性分析 | 第22-28页 |
·电压特性 | 第22-25页 |
·容量特性 | 第25-27页 |
·内阻特性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锂动力电池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29-36页 |
·引言 | 第29页 |
·模型的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温度影响 | 第29页 |
·SOC的影响 | 第29-30页 |
·自放电影响 | 第30页 |
·循环寿命的影响 | 第30页 |
·模型的选择 | 第30-31页 |
·锂动力电池模型参数的辨识 | 第31-34页 |
·OCV和0R的辨识 | 第31-32页 |
·极化电容PC、极化电阻PR的辨识 | 第32-34页 |
·锂动力电池模型比较验证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基于EKF方法的动力电池SOC预测 | 第36-47页 |
·引言 | 第36页 |
·ADVISOR整车仿真 | 第36-40页 |
·ADVISOR介绍 | 第36-37页 |
·电动汽车的电池模块的建立 | 第37-38页 |
·道路循环工况介绍 | 第38-40页 |
·卡尔曼算法介绍 | 第40-42页 |
·卡尔曼滤波原理 | 第40-41页 |
·扩展卡尔曼滤波 | 第41-42页 |
·EKF模型的建立 | 第42-44页 |
·锂动力电池SOC的EKF估算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基于EKF-Markov方法的动力电池SOC预测 | 第47-55页 |
·引言 | 第47页 |
·马尔科夫链预测理论 | 第47-48页 |
·EKF-Markov预测模型本质与建立过程 | 第48-49页 |
·EKF-Markov模型结合的本质点与关键问题 | 第48-49页 |
·EKF-Markov预测模型的建立过程 | 第49页 |
·锂动力电池SOC预测及结果分析 | 第49-54页 |
·SOC值转移状态区间的划分 | 第49-51页 |
·计算EKF-Markov模型预测值 | 第51-53页 |
·EKF与EKF-Markov精度检验与对比分析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55页 |
·工作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