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光子荧光显微镜扫描控制与成像系统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相关领域的发展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双光子荧光显微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13-14页 |
·双光子荧光显微镜扫描控制与成像系统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技术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18页 |
第2章 双光子显微系统硬件控制方案设计 | 第18-42页 |
·双光子荧光显微系统搭建 | 第18-21页 |
·双光子荧光显微系统结构图 | 第18-20页 |
·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系统 | 第20-21页 |
·激光器控制方案 | 第21-24页 |
·激光器功能说明 | 第21-22页 |
·激光器控制功能说明 | 第22-23页 |
·激光器光强调节说明 | 第23-24页 |
·XYZ三维位移台 | 第24-26页 |
·三轴样品台 | 第24-25页 |
·物镜扫描器 | 第25-26页 |
·扫描振镜控制系统 | 第26-33页 |
·扫描振镜布局 | 第27-28页 |
·扫描振镜介绍 | 第28-31页 |
·扫描振镜控制原理 | 第31-33页 |
·数据采集系统 | 第33-40页 |
·光电倍增管工作原理 | 第33-34页 |
·PMT增益调节原理 | 第34-35页 |
·PMT精准增益调节方案设计 | 第35-36页 |
·多通道PMT布局 | 第36页 |
·扫描与数据采集同步匹配 | 第36-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第3章 双光子显微系统软件设计 | 第42-62页 |
·Lab VIEW编程介绍 | 第42-44页 |
·双光子系统控制软件 | 第44-46页 |
·控制软件流程介绍 | 第45-46页 |
·系统人机交互界面编写 | 第46-59页 |
·基本功能设置 | 第48页 |
·激光器控制设置 | 第48-50页 |
·CCD相机控制 | 第50-52页 |
·扫描振镜组的控制 | 第52-53页 |
·信号采集模块的控制 | 第53-55页 |
·二维成像实验结果 | 第55-56页 |
·三维位移台控制 | 第56-57页 |
·Z轴物镜扫描器控制 | 第57-58页 |
·三维成像实验结果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第4章 共振扫描畸变校正 | 第62-76页 |
·共振扫描畸变介绍 | 第62-67页 |
·共振扫描畸变原理 | 第62-63页 |
·共振扫描的正弦畸变 | 第63-64页 |
·正弦校正算法 | 第64-65页 |
·测量系统畸变程度的传统方法 | 第65-67页 |
·共振扫描图像畸变的校正 | 第67-69页 |
·曲线拟合校正 | 第67页 |
·提取朗奇光栅宽度 | 第67-68页 |
·畸变曲线拟合 | 第68页 |
·曲线拟合校正 | 第68-69页 |
·实验与结果评估 | 第69-74页 |
·校正实验 | 第69-71页 |
·校正共振扫描畸变 | 第71-73页 |
·BPAE细胞双光子激光扫描成像畸变校正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9页 |
·总结 | 第76-77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77页 |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83-84页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