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2-烷基氮杂芳烃C(sp~3)-H键活化及官能化反应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s第6-17页
第一章 课题背景介绍与实验设想第17-38页
   ·吡啶及喹啉衍生物C(sp~3)-H键活化的研究进展第19-35页
     ·Lewis酸催化2-烷基氮杂芳烃C(sp~3)-H键的活化第19-28页
     ·Br(?)nsted酸催化2-烷基氮杂芳烃C(sp~3)-H键的活化第28-31页
     ·无催化剂条件2-烷基氮杂芳烃C(sp~3)-H键的活化第31-34页
     ·碱条件2-烷基氮杂芳烃C(sp~3)-H键的活化第34页
     ·通过自由基历程的反应第34-35页
   ·实验设想第35-38页
第二章 2-烷基氮杂芳烃与(硫代)香豆素-3-羧酸加成/脱羧串联反应研究第38-65页
 第1节 4-氮杂芳烃取代3,4-二氢香豆素的合成第38-46页
   ·实验背景与课题设计第38-40页
     ·实验背景第38-40页
     ·课题设计第40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0-46页
     ·实验条件探索与优化第40-42页
     ·底物拓展第42-45页
     ·反应机理的研究第45-46页
 第2节 4-氮杂芳烃取代3,4-二氢硫代香豆素及3,4-二氢喹啉酮的合成第46-65页
   ·4-氮杂芳烃取代3,4-二氢硫代香豆素的合成第46-47页
   ·4-氮杂芳烃取代3,4-二氢喹啉酮的合成第47-48页
   ·实验部分第48-64页
     ·试剂与仪器第48-49页
     ·原料的制备第49-52页
     ·4-氮杂环取代-3,4-二氢(硫代)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合成操作第52页
     ·化合物的表征数据第52-64页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三章 2-烷基氮杂芳烃与色酮-3-羧酸加成/脱羧串联反应研究第65-78页
   ·实验背景与课题设计第65-66页
     ·实验背景第65-66页
     ·课题设计第66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6-70页
     ·实验条件探索与优化第66-67页
     ·底物拓展第67-69页
     ·反应机理的研究第69-70页
   ·实验部分第70-77页
     ·试剂与仪器第70页
     ·原料的制备第70-71页
     ·2-氮杂环取代-2,3-二氢色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操作第71页
     ·化合物的表征数据第71-77页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四章 2-烷基氮杂芳烃、芳基醛和4-羟基香豆素三组分反应研究第78-104页
   ·实验背景与课题设计第78-81页
     ·实验背景与设计思路第78-80页
     ·课题设计第80-81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1-90页
     ·实验条件探索与优化第81页
     ·底物拓展第81-84页
     ·反应机理的研究第84-86页
     ·其他酮的三组分反应情况第86-88页
     ·部分产物的抑菌活性测试第88-90页
   ·实验部分第90-103页
     ·试剂与仪器第90页
     ·三组分加成反应操作第90页
     ·物质活性测试第90-91页
     ·化合物的表征数据第91-103页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五章 2-芳乙烯基喹啉化合物的合成第104-117页
   ·实验背景与课题设计第104-105页
     ·实验背景第104-105页
     ·课题设计第105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05-109页
     ·实验条件探索与优化第105-106页
     ·底物拓展第106-108页
     ·可能的反应机理第108-109页
   ·实验部分第109-116页
     ·试剂与仪器第109页
     ·2-芳乙烯基喹啉化合物的合成第109页
     ·化合物的表征数据第109-116页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第六章 吲哚与香豆素-3-羧酸加成/胶羧串联反应研究第117-134页
   ·实验背景与课题设计第117-118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18-123页
     ·实验条件探索与优化第118-119页
     ·底物拓展第119-122页
     ·反应机理的研究第122-123页
   ·实验部分第123-133页
     ·试剂与仪器第123页
     ·原料的制备第123-124页
     ·4-吲哚取代-3,4-二氢(硫代)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合成第124页
     ·化合物的表征数据第124-133页
   ·本章小结第133-134页
第七章 论文结论与展望第134-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47页
部分化合物核磁谱图第147-202页
 附录一 第二章节化合物核磁谱图第147-164页
 附录二 第三章节化合物核磁谱图第164-172页
 附录三 第四章节化合物核磁谱图第172-185页
 附录四 第五章节化合物核磁谱图第185-195页
 附录五 第六章节化合物核磁谱图第195-202页
附件第202-203页
致谢第203-20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204-205页
作者简介第205页

论文共2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激励政策及完善对策研究
下一篇:基于DNA构型变化的蛋白质及农药传感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