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论题缘起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对青岛及青岛近代建筑史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青岛里院建筑研究现状 | 第15页 |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研究对象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类型学的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建筑形态学的相关理论 | 第19页 |
·“城市多样性”理论 | 第19-20页 |
·研究框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0-23页 |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2章 青岛大鲍岛里院建筑产生和演变的动因 | 第23-44页 |
·里院建筑演变的概述 | 第23-24页 |
·大鲍岛里院建筑产生的自然环境因素 | 第24-26页 |
·气候 | 第24-25页 |
·地貌 | 第25-26页 |
·大鲍岛里院建筑产生和演变的社会政治及政策因素 | 第26-33页 |
·德占时期(1897——1914) | 第26-29页 |
·建设规划 | 第26-28页 |
·土地制度 | 第28-29页 |
·建筑条例 | 第29页 |
·日占时期(1914——1922) | 第29-31页 |
·中国政府时期(1922——1937) | 第31页 |
·二次日占至建国前(1937——1949) | 第31-32页 |
·建国后至八十年代末(1949——1989) | 第32-33页 |
·九十年代初至今(1990——今) | 第33页 |
·大鲍岛里院建筑产生和演变的人口因素 | 第33-39页 |
·城市人口变动与里院建设 | 第33-38页 |
·德占时期(1897—1914)——大量性人口与经济性建设 | 第33-35页 |
·日占时期(1914—1922) | 第35-36页 |
·中国政府时期(1922—1937) | 第36页 |
·二次日占与国民政府二次统治期间(1927—1949) | 第36-37页 |
·建国后至今(1949—今) | 第37-38页 |
·社会结构与城市住宅类型 | 第38-39页 |
·大鲍岛里院建筑产生和演变的文化因素 | 第39-42页 |
·文化的冲击和融合 | 第39-42页 |
·中西文化的冲击和融合——里院外在形态 | 第39-41页 |
·中国各地文化的摩擦和融合——里院内在文化 | 第41-42页 |
·商业文化的促进 | 第42页 |
·大鲍岛里院建筑演变中人的思维意识及行为的转变 | 第42-44页 |
第3章 青岛大鲍岛里院建筑的特征和演变研究 | 第44-77页 |
·里院建筑的片区分布及其演变 | 第44-47页 |
·大鲍岛里院街区的特征及其演变 | 第44-45页 |
·台东镇里院街区的特征及其演变 | 第45-46页 |
·台西镇里院街区的特征及其演变 | 第46-47页 |
·大鲍岛里院建筑的风格及其演变 | 第47-54页 |
·西方建筑风格的植入与变通 | 第47-50页 |
·传统建筑风格的演变与西化 | 第50-51页 |
·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 第51-53页 |
·现代建筑风格的渗透与扩张 | 第53-54页 |
·大鲍岛里院建筑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 | 第54-67页 |
·空间形态趋于多样化 | 第55-57页 |
·建筑形态 | 第55-56页 |
·空间体量与尺度 | 第56-57页 |
·平面布局趋于实用性 | 第57-60页 |
·回廊式为主的组织模式 | 第57-58页 |
·平面形状特征 | 第58-59页 |
·空间实用性分隔与扩展 | 第59-60页 |
·立面范式趋于设计性 | 第60-64页 |
·屋顶及屋顶元素 | 第60-62页 |
·外墙立面 | 第62-63页 |
·门窗洞口 | 第63-64页 |
·建筑其他部位的形态特征与演变 | 第64-67页 |
·楼梯 | 第64-65页 |
·廊架 | 第65-66页 |
·栏杆 | 第66-67页 |
·大鲍岛里院建筑的建造方式及其演变 | 第67-73页 |
·建筑材料的特征与发展 | 第67-68页 |
·花岗岩 | 第67页 |
·砖 | 第67-68页 |
·其他材料 | 第68页 |
·建造方式的特征及演变 | 第68-72页 |
·屋架 | 第68-69页 |
·墙体 | 第69-71页 |
·地面 | 第71-72页 |
·人文因素——设计师与设计机构的出现 | 第72-73页 |
·大鲍岛里院文化的特征及其演变 | 第73-74页 |
·院落文化的延续 | 第73-74页 |
·多元文化主导 | 第74页 |
·大鲍岛里院建筑演变的特征 | 第74-77页 |
·整体性演变 | 第74-75页 |
·由单一形态走向多元形态 | 第75页 |
·由中西合璧走向本土化演进 | 第75-77页 |
第4章 大鲍岛里院建筑现状概述及特质解读 | 第77-84页 |
·大鲍岛遗存里院建筑现状调查概况 | 第77-81页 |
·建筑实体 | 第77-78页 |
·建筑构件年久失修 | 第77页 |
·建筑物理性能落后 | 第77页 |
·建筑空间不能满足日常需求 | 第77-78页 |
·基础设施 | 第78-79页 |
·人居文化 | 第79-80页 |
·社会结构 | 第80页 |
·商住功能 | 第80-81页 |
·大鲍岛里院的特质解读 | 第81-84页 |
·高密度街道——生活空间的延伸 | 第81-82页 |
·高密度建筑——自适应性生长 | 第82-83页 |
·高密度人口——“熟人社会” | 第83-84页 |
第5章 青岛大鲍岛里院建筑发展的思考与策略 | 第84-108页 |
·国内历史街区开发案例对比分析与思考 | 第84-87页 |
·大鲍岛里院建筑发展策略 | 第87-97页 |
·大鲍岛里院街区发展策略 | 第87-92页 |
·健全保护规定 | 第87-88页 |
·改善基础设施 | 第88页 |
·促进多元共生 | 第88-89页 |
·开发深度旅游 | 第89-92页 |
·大鲍岛里院建筑实体发展策略 | 第92-97页 |
·结构更新 | 第92-93页 |
·空间优化与模块化更新 | 第93-94页 |
·立面修复 | 第94-95页 |
·生态设计 | 第95-96页 |
·鼓励公众参与 | 第96-97页 |
·大鲍岛里院建筑的发展的设想与实践——以北京路13号里院为例 | 第97-108页 |
·改造原因及发展设想 | 第97-98页 |
·北京路13号里院概况 | 第98-100页 |
·改造策略的实施 | 第100-108页 |
·功能重定与空间改造 | 第100-102页 |
·建筑造型与立面修复 | 第102页 |
·构件创新与生态发展构想 | 第102-105页 |
·文化延续与重构 | 第105-108页 |
结语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情况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附录一 | 第114-115页 |
附录二 (北京路13号院改造平面图) | 第115-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