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 ·专利产业化的概念、内涵与过程研究 | 第11-12页 |
| ·专利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12页 |
| ·专利产业化运作模式研究 | 第12-13页 |
| ·专利产业化问题研究 | 第13-14页 |
| ·研究综述述评 | 第14页 |
|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2页 |
| ·专利 | 第18-19页 |
| ·专利产业化相关概念 | 第19-22页 |
| ·相关理论基础——协同创新理论 | 第22-24页 |
| ·协同学 | 第22-23页 |
| ·协同创新 | 第23-24页 |
| 3 重庆市专利产业化现状分析 | 第24-33页 |
| ·重庆市专利研发方面情况 | 第24-25页 |
| ·研发力量 | 第24页 |
| ·研发投入 | 第24-25页 |
| ·小结 | 第25页 |
| ·重庆市专利发展情况 | 第25-29页 |
| ·专利申请与授权 | 第25-27页 |
| ·专利权人类型 | 第27-29页 |
| ·小结 | 第29页 |
| ·重庆市专利产业化情况 | 第29-31页 |
| ·技术成果转让 | 第30页 |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产品产值及占工业产品总产值比重 | 第30-31页 |
| ·小结 | 第31页 |
| ·重庆市专利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 第31-32页 |
| ·重庆市专利产业化法规政策情况 | 第32-33页 |
| 4 重庆市专利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 第33-37页 |
| ·研发投入不足 | 第33页 |
|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 第33-34页 |
| ·企业尚未成为专利产业化主体 | 第34-35页 |
| ·高校专利技术成果与市场脱节 | 第35-36页 |
| ·中介机构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 第36-37页 |
| 5 构建专利产业化协同机制 | 第37-43页 |
| ·构建专利产业化协同机制的动因分析 | 第37-38页 |
| ·降低独立开发的风险 | 第37页 |
| ·促进知识的有序流动 | 第37-38页 |
| ·提高专利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效率 | 第38页 |
| ·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 第38页 |
| ·影响专利产业化协同机制构建的因素 | 第38-40页 |
| ·价值观 | 第38-39页 |
| ·利益分配 | 第39-40页 |
| ·信任关系及沟通成效 | 第40页 |
| ·专利产业化协同机制的理论框架 | 第40-42页 |
| ·打破原有的组织边界 | 第40页 |
| ·由企业主体发挥主导作用 | 第40-41页 |
| ·高校、科研院所作为技术与人才的来源 | 第41页 |
| ·政府通过政策、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与经济环境 | 第41页 |
| ·中介作为其他主体构建沟通桥梁 | 第41-42页 |
| ·专利产业化协同机制机理 | 第42-43页 |
| 6 重庆市专利产业化协同机制运行的对策建议 | 第43-47页 |
| ·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 | 第43页 |
| ·提高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利转化能力 | 第43页 |
| ·健全专利产业化相关法规政策并提升专利保护水平 | 第43-44页 |
| ·提高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 | 第44-47页 |
| 7 结论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