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序言 | 第10-17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 ·凋落物的概念和意义 | 第10页 |
| ·凋落物量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 ·森林凋落量的影响因素 | 第11-13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17-23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7-19页 |
|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 ·地形地貌概况 | 第17-18页 |
| ·气候特征 | 第18页 |
| ·土壤特征 | 第18页 |
| ·植被概况 | 第18-19页 |
| ·调查方法 | 第19-23页 |
| ·固定样地的建设及植被调查 | 第19页 |
| ·凋落物调查方法 | 第19-20页 |
| ·环境因子的测定 | 第20-21页 |
| ·数据计算与分析 | 第21-22页 |
| ·软件应用 | 第22-2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46页 |
| ·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特征 | 第23-27页 |
| ·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总量及其器官组成 | 第23-25页 |
| ·铜鼓岭凋落叶的树种组成 | 第25-27页 |
| ·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特征的季节动态 | 第27-35页 |
| ·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总量的季节动态 | 第28-29页 |
| ·不同森林类型叶凋落量的季节动态 | 第29页 |
| ·不同森林类型枝凋落量的季节动态 | 第29-30页 |
| ·不同森林类型繁殖器官凋落量的季节动态 | 第30页 |
| ·铜鼓岭凋落物优势种和主要树种叶凋落量的季节动态 | 第30-35页 |
| ·影响铜鼓岭凋落物特征的因素 | 第35-46页 |
| ·林分特征对凋落物特征的影响 | 第37-39页 |
| ·地形因子对凋落物特征的影响 | 第39-41页 |
| ·叶凋落量与其树种组成的关系研究 | 第41-43页 |
| ·森林群落树种组成对凋落叶树种组成的相互关系研究 | 第43-46页 |
| 4 讨论 | 第46-49页 |
| ·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总量及其器官组成 | 第46-47页 |
| ·铜鼓岭群落树种组成与凋落叶树种组成的相互关系研究 | 第47页 |
| ·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特征的季节动态 | 第47-48页 |
| ·影响铜鼓岭凋落物特征的其它因素 | 第48-49页 |
| 5 结论 | 第49-51页 |
| ·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特征 | 第49页 |
| ·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总量及其器官组成 | 第49页 |
| ·不同森林类型凋落叶的树种组成 | 第49页 |
| ·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特征的季节动态 | 第49-50页 |
| ·铜鼓岭凋落物特征的影响因素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 附录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