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继发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与预后分析
【摘要】: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是指脑血管病变(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可能进展为完全性脑梗死,是继发脑卒中的常见预警信号。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TIA和脑卒中常见病因。目的收集颈动脉狭窄性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随访调查,以颈动脉狭窄性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或死亡为终点事件,通过队列研究,寻找出颈动脉狭窄性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提高对颈动脉狭窄性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性及预后的认识,以便实施早期干预、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系统性治疗,降低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率。方法收集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126例经颈部血管彩超明确有颈动脉狭窄的TIA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5年。以继发脑梗死或死亡为终点事件,分为继发脑梗死组与无继发脑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间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常规资料: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糖尿病史、既往高血压病史、既往吸烟史(吸烟指数);入院时常规生化指标:包括总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肌酐水平、国际标准化比值;影像学资料:颈动脉狭窄程度,并采用ABCD2评估方法,对两组资料进行比较,寻找颈动脉狭窄性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同时选择同时期48例无TIA发作颈动脉狭窄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继发脑梗死组的另一对比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资料,总结颈动脉狭窄性TIA继发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对比两组间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对应预后分级,探讨颈动脉狭窄性TIA后脑梗死患者的预后。结果对比两组资料,继发脑梗死组合并高血压病史15人(17.24%)较无继发脑梗死组5人(12.82%)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继发脑梗死组合并糖尿病史12人(13.79%)较无继发脑梗死组3人(7.69%)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继发脑梗死组平均吸烟指数400者31人(35.63%)较无继发脑梗死组10人(25.64%)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继发脑梗死组发作60min者占30人(34.48%)较无继发脑梗死组7人(17.95%)高,有统计学差异。继发脑梗死组以及无继发脑梗死组在ABCD2平均评分分别为:5.00分、3.17分,两组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常规生化指标上继发脑梗死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无继发脑梗死组高,两者比较,p0.05,两组在颈动脉狭窄程度上,继发脑梗死组重度和颈动脉闭塞比率比无继发脑梗死组高,两者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继发脑梗死组与无TIA脑梗死组在一般资料项目中,继发脑梗死组患者高血压病史比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无TIA脑梗死组要低,p0.05,有统计学差异。继发脑梗死组与无TIA脑梗死组,两组GC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预后分级上,继发脑梗死组重症病人要比无TIA脑梗死组多,p0.05,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IA合并颈动脉狭窄继发脑梗死风险高,合并颈动脉狭窄TIA后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高血压病、糖尿病、发病持续时间60min、吸烟指数400、血小板计数升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狭窄性TIA患者继发脑梗死预后差。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动脉狭窄 脑梗死 危险因素 预后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