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1页 |
| Abstract | 第11-16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2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6-23页 |
| ·地球内部层圈结构及其矿物组成 | 第16-18页 |
| ·林伍德石的流变学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相变致裂显微构造的分析和研究 | 第21-22页 |
| ·地幔转换带地震波各向异性研究 | 第22-23页 |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3页 |
| §1.3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24-25页 |
| §1.5 论文结构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高温高压流变学实验简介 | 第26-35页 |
| §2.1 引言 | 第26页 |
| §2.2 高温高压流变学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 §2.3 高温高压流变学实验研究 | 第29-32页 |
| §2.4 高温高压流变学样品装置 | 第32页 |
| §2.5 改进型5GPA高温高压流变仪 | 第32-35页 |
| ·样品装置简介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镁锗橄榄石相变致裂及其显微构造研究 | 第35-47页 |
| §3.1 引言 | 第35-37页 |
| §3.2 实验目的 | 第37页 |
| §3.3 实验方法 | 第37-40页 |
| ·起始材料 | 第37页 |
| ·实验细节 | 第37-38页 |
| ·实验分析方法 | 第38-40页 |
| §3.4 实验结果 | 第40-45页 |
| ·力学结果 | 第40页 |
| ·实验显微结构 | 第40-42页 |
| ·断层滑动摩擦系数估算 | 第42-43页 |
| ·同高速摩擦实验显微构造对比分析 | 第43-44页 |
| ·天然断层显微构造的分析(Punchbowl断层) | 第44-45页 |
| §3.5 实验结论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镁锗橄榄石尖晶石相流变学实验研究 | 第47-62页 |
| §4.1 引言 | 第47-49页 |
| §4.2 实验方法 | 第49-53页 |
| ·实验起始样品 | 第49-50页 |
| ·实验细节 | 第50-53页 |
| §4.3 实验数据分析 | 第53-54页 |
| ·本构方程 | 第53页 |
| ·数据推导 | 第53-54页 |
| §4.4 实验结果 | 第54-58页 |
| ·力学结果 | 第54-58页 |
| ·显微结构 | 第58页 |
| §4.5 结论和讨论 | 第58-62页 |
| 第五章 镁锗橄榄石变形组构初步研究 | 第62-68页 |
| §5.1 引言 | 第62页 |
| §5.2 实验过程 | 第62-64页 |
| ·实验起始材料 | 第62-63页 |
| ·实验样品测试技术 | 第63-64页 |
| §5.3 实验结果 | 第64-68页 |
| ·显微结构 | 第64页 |
| ·镁锗橄榄石尖晶石相的变形组构EBSD初步研究 | 第64-66页 |
| ·镁锗橄榄石尖晶石相变形组构与地震波各向异性 | 第66-68页 |
| 第六章 层状结构对地震波各向异性的影响 | 第68-78页 |
| §6.1 引言 | 第68-69页 |
| ·晶格优选方位(lattice preferred orientation:LPO) | 第68页 |
| ·形态优选方位(shape preferred orientation:SPO) | 第68-69页 |
| §6.2 分析方法 | 第69-70页 |
| §6.3 研究实例:俯冲带层状蛇纹石对于俯冲带地震波性质的影响 | 第70-78页 |
| ·样品描述 | 第71-72页 |
| ·实验方法 | 第72页 |
| ·实验结果 | 第72-74页 |
| ·讨论 | 第74-76页 |
| ·结论 | 第76-78页 |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78-80页 |
| §7.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78-79页 |
|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