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页 |
·抗震理论的研究发展进程 | 第12-14页 |
·第一阶段:静力阶段 | 第13页 |
·第二阶段:反应谱法 | 第13页 |
·第三阶段:时程分析法 | 第13-14页 |
·第四阶段: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 第14页 |
·国内外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发展进程 | 第14-16页 |
·国外钢框架抗震性能的研究发展进程 | 第14-15页 |
·国内钢框架抗震性能的研究发展进程 | 第15-16页 |
·结构减震控制技术 | 第16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6-18页 |
·选题背景 | 第16-17页 |
·选题意义 | 第17-18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耗能减震装置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20-36页 |
·引言 | 第20页 |
·耗能减震原理与装置分类 | 第20-24页 |
·结构减震控制技术的分类 | 第20-21页 |
·耗能减震的原理 | 第21-22页 |
·耗能装置(耗能阻尼器)的分类 | 第22-24页 |
·金属耗能器(软钢阻尼器)工作原理、特点 | 第24-25页 |
·金属耗能器(软钢阻尼器)的力学性能指标及计算模型 | 第25-27页 |
·理想弹塑性模型 | 第25-26页 |
·双线性模型 | 第26-27页 |
·金属耗能器(软钢阻尼器)的国内外发展研究进程与现状 | 第27-28页 |
·金属耗能器(软钢阻尼器)的类型与性能 | 第28-31页 |
·加劲耗能器 | 第28-29页 |
·梁式耗能器 | 第29页 |
·无粘结支撑耗能器 | 第29-30页 |
·蜂窝状钢板耗能器 | 第30-31页 |
·新型金属耗能器的研究 | 第31-33页 |
·SMA阻尼器 | 第31页 |
·回型软钢阻尼器 | 第31-32页 |
·超塑性锌铝合金阻尼器 | 第32-33页 |
·结构地震反应的分析方法 | 第33-35页 |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33页 |
·时程分析法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软钢阻尼器在高烈度区钢框架结构中的减震性能分析 | 第36-74页 |
·引言 | 第36页 |
·模型概况 | 第36-39页 |
·地震波的选取与调整 | 第39-42页 |
·地震波的选用 | 第39页 |
·地震波的调整 | 第39-41页 |
·本文地震波的选取 | 第41-42页 |
·高烈度区钢框架结构在不同结构措施下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42-71页 |
·基本模型简介 | 第42-44页 |
·结构振型分析 | 第44-49页 |
·结构模态分析 | 第49-51页 |
·结构层间剪力的对比分析 | 第51-56页 |
·结构层位移以及层间位移角的对比分析 | 第56-67页 |
·结构层间加速度对比分析 | 第67-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第4章 软钢阻尼器的布置方式对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74-94页 |
·引言 | 第74页 |
·软钢阻尼器的布置位置对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 | 第74-81页 |
·模型概况 | 第74-75页 |
·结构时程分析结果 | 第75-81页 |
·软钢阻尼器的不同布置形式对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 | 第81-92页 |
·模型概况 | 第81-82页 |
·结构时程分析结果 | 第82-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5章 不同类型的软钢阻尼器对结构抗震减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94-104页 |
·引言 | 第94页 |
·模型概况 | 第94-95页 |
·结构时程分析结果 | 第95-102页 |
·自振周期的对比分析 | 第95-96页 |
·层间剪力的对比分析 | 第96-97页 |
·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的对比分析 | 第97-100页 |
·层间加速度的对比分析 | 第100-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6页 |
·结论 | 第104-105页 |
·展望与不足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