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七里村油田长6段油气富集规律
Abstract | 第1-5页 |
摘要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8-9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 | 第9页 |
·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主要成果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1-14页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1-12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2页 |
·区域沉积背景 | 第12-13页 |
·区域勘探开发概况 | 第13-14页 |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4-26页 |
·地层划分的标志层及其特征 | 第15-18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步骤 | 第18-19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结果 | 第19-24页 |
·研究区构造特征研究 | 第24-26页 |
第四章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 第26-48页 |
·沉积相的划分标志 | 第26-31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26-27页 |
·沉积构造特征 | 第27-28页 |
·砂岩粒度分布特征 | 第28页 |
·测井相 | 第28-30页 |
·沉积韵律 | 第30页 |
·古生物标志 | 第30页 |
·砂体形态 | 第30-31页 |
·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 第31-34页 |
·沉积相类型的划分 | 第31-34页 |
·沉积微相特征 | 第34页 |
·研究区沉积体系分析 | 第34-46页 |
·地层综合柱状图 | 第34-37页 |
·沉积微相剖面分析 | 第37-40页 |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40-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储层特征分析 | 第48-62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48-49页 |
·储层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 | 第49-53页 |
·孔隙类型及大小 | 第49-51页 |
·孔喉大小及分布 | 第51-52页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52-53页 |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 第53-57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57-60页 |
·储层非均质性 | 第60-62页 |
第六章 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分析 | 第62-78页 |
·油藏特征 | 第62-64页 |
·流体特征 | 第62-63页 |
·温度压力特征 | 第63-64页 |
·油藏类型 | 第64页 |
·油藏圈闭 | 第64页 |
·油藏驱动类型 | 第64页 |
·油层分布特征 | 第64-68页 |
·油层纵向分布特征 | 第64-67页 |
·油层平面分布特征 | 第67-68页 |
·油气成藏条件 | 第68-73页 |
·油源条件 | 第68-70页 |
·储层条件 | 第70页 |
·盖层条件 | 第70-71页 |
·油气运移输导条件 | 第71-73页 |
·油气富集规律及主要控制因素 | 第73-78页 |
·油气分布受沉积相及砂体发育程度控制 | 第73-74页 |
·油气分布受储层物性及其非均质性控制 | 第74-75页 |
·油气分布受鼻状隆起控制 | 第75-76页 |
·油气分布受良好区域盖层分布控制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