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阶级、阶层论文

社会变迁视野下中产阶层划分标准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导论第8-21页
 第一节 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第8-9页
  一、研究主题第8-9页
  二、研究内容第9页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9-11页
  一、研究背景第9-10页
  二、研究意义第10-11页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第11-18页
  一、理论基础第11-17页
   (一)在社会变迁的视野中把握中产阶层第11-13页
   (二)西方学界研究中产阶层的两种主要立场第13-16页
   (三)国内学界对中产阶层研究立场的选择第16-17页
   (四)坚持等级社会分层观的研究立场第17页
  二、研究思路第17-18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第18-21页
  一、文献法第19页
  二、定量分析法第19-21页
第二章 文献回顾和评述第21-32页
 第一节 对中产阶层定义的研究第21-24页
  一、对中产阶层变迁历史的研究第21-22页
  二、国内学界对中产阶层定义的研究第22-24页
 第二节 国内外中产阶层划分标准的研究第24-30页
  一、外国学界对中产阶级划分标准的研究第24-25页
   (一)美国对中产阶级划分标准的研究第24-25页
   (二)印度对中产阶级划分标准的研究第25页
  二、国内学界对中产阶层划分标准的研究第25-27页
  三、对国内中产阶层划分标准研究的反思第27-30页
   (一)职业主观评价的不稳定性第27-28页
   (二)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的不确定性第28-29页
   (三)恩格尔系数的不稳定性第29-30页
 第三节 国内学界对我国中产阶层规模的研究第30-32页
第三章 对我国中产阶层划分标准的因素分析第32-49页
 第一节 数据的基本情况第32-34页
  一、调查数据的来源第32页
  二、数据的基本情况说明第32-34页
   (一)样本的随机性和代表性第32-33页
   (二)调查样本缺失值的处理第33-34页
  三、变量设计第34页
 第二节 单一因素标准下的中产阶层规模研究第34-40页
  一、单一职业因素下的中产阶层规模第34-36页
  二、单一家庭消费因素下的中产阶层规模第36-38页
   (一)用消费因素代替收入因素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第36-37页
   (二)单一家庭消费因素下的中产阶层第37-38页
  三、单一学历因素下的学历中产规模第38-40页
 第三节 多因素叠加下的中产阶层规模研究第40-49页
  一、三大因素叠加下的中产阶层规模第40-43页
   (一)1949-1978 年:身份是划分社会地位的唯一标准第41页
   (二)1978—1999 年:收入、职业、学历水平的不平衡发展第41-42页
   (三)21 世纪以来:收入、职业、学历地位的协调发展第42-43页
  二、消费、职业因素叠加下的中产阶层规模第43-44页
  三、职业、学历因素叠加下的中产阶层规模第44-45页
  四、消费、学历因素叠加下的中产阶层规模第45-46页
  五、对各种标准下中产阶层规模的比较分析第46-49页
   (一)李培林、张翼对中产阶层的划分第46页
   (二)全国一般因素下两种划分方式的比较第46-47页
   (三)中产阶层划分标准的进一步探讨第47-49页
第四章 影响中产阶层规模的变迁因素分析第49-60页
 第一节 研究假设第49-54页
  一、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对中产阶层规模的影响第49-51页
  二、区域性产业结构差异对中产阶层规模的影响第51-52页
  三、不同年龄段群体学历水平因素对中产阶层规模的影响第52-54页
 第二节 区域经济影响下的中产阶层规模第54-56页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影响下的中产阶层规模第56-57页
 第四节 不同年龄段学历水平影响下的中产阶层规模第57-58页
 第五节 比较调整标准前后的中产阶层规模第58-60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60-64页
 第一节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发展的变迁性特征第60-61页
  一、居民消费、职业和学历地位的不协调发展第60-61页
  二、在社会变迁中把握中产阶层规模第61页
 第二节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发展趋势第61-64页
  一、梯形社会分层结构的显现第61-62页
  二、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第62-63页
  三、研究不足和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致谢第68-69页
个人简历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殷海光自由主义思想研究
下一篇:当下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及阶层弥合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