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介质内CO2与油相态变化和渗流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CONTENTS | 第10-12页 |
图表目录 | 第12-15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5-17页 |
1 绪论 | 第17-35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7-19页 |
·我国石油能源紧缺与温室气体的减排 | 第17页 |
·注CO_2提高原油采收率 | 第17-19页 |
·油气相态与近混相渗流特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油气最小混相压力的实验测量 | 第19-20页 |
·CO_2与油在多孔介质中的相态理论 | 第20-22页 |
·CO_2与油在多孔介质中的近混相驱替 | 第22-24页 |
·MRI、X射线CT在油气相态和渗流中的应用 | 第24-34页 |
·MRI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 第24-30页 |
·X射线CT的基本原理 | 第30-32页 |
·MRI和X射线CT在油气相态和渗流领域的应用 | 第32-34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2 油气最小混相压力测量技术研究 | 第35-47页 |
·最小混相压力实验方法对比研究 | 第35-39页 |
·细管驱替法 | 第35-36页 |
·上升气泡仪法 | 第36-37页 |
·密度压力图法 | 第37-38页 |
·界面张力消失法 | 第38-39页 |
·确定油气最小混相压力的核磁共振成像法 | 第39-46页 |
·实验原理 | 第40-42页 |
·MRI法测油气MMP实验系统 | 第42-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3 二氧化碳与油的最小混相压力实验研究 | 第47-66页 |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47-49页 |
·实验装置及材料 | 第47页 |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47-49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64页 |
·CO_2/正癸烷的最小混相压力 | 第49-56页 |
·CO_2与其他纯组分油及混合油的最小混相压力 | 第56-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4 多孔介质内CO_2与油相态变化研究 | 第66-78页 |
·PVT筒中CO_2与油相态变化的CT研究 | 第66-74页 |
·实验装置及材料 | 第66-68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8-74页 |
·多孔介质内CO_2与油相态的CT可视化 | 第74-77页 |
·实验装置及材料 | 第7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4-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5 二氧化碳与正癸烷的近混相驱替实验研究 | 第78-114页 |
·近混相驱替的概念 | 第78-80页 |
·CO_2驱油机理 | 第78-79页 |
·混相驱替 | 第79-80页 |
·近混相驱替 | 第80页 |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80-86页 |
·实验装置 | 第80-83页 |
·实验材料 | 第83-85页 |
·序列参数设定 | 第85页 |
·实验步骤 | 第85-86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6-113页 |
·CO_2与正癸烷在细管中的近混相驱替 | 第86-90页 |
·CO_2与正癸烷在填砂模型中的近混相驱替 | 第90-103页 |
·CO_2与正癸烷在宏观均质人造岩心中近混相驱替 | 第103-111页 |
·CO_2近混相驱替对于CO_2减排的意义 | 第111-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7页 |
·结论 | 第114-11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15-116页 |
·展望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129页 |
作者简介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