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水乡城镇空间形态的量化研究及对当代滨水住区的启示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 ·缘起、目的及意义 | 第8-10页 |
| ·选题原因 | 第8-9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相关研究基础 | 第10-1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对象范围与重要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 ·研究范围 | 第11-12页 |
| ·重要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3-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研究结构与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 ·小结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太湖流域水乡城镇概况 | 第17-21页 |
| ·太湖流域自然环境 | 第17-20页 |
| ·地理气候 | 第17-18页 |
| ·地形地势 | 第18-19页 |
| ·水运网络的完善 | 第19-20页 |
| ·太湖流域文化环境 | 第20页 |
| ·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太湖流域水乡城镇空间结构的解读与分析 | 第21-52页 |
| ·太湖流域水乡城镇的空间构成与布局 | 第21-27页 |
| ·水乡城镇的空间构成 | 第21-23页 |
| ·水乡城镇的空间骨架 | 第23-27页 |
| ·太湖流域水乡城镇空间结构的空间句法分析 | 第27-47页 |
| ·空间句法理论 | 第27-29页 |
| ·同里镇 | 第29-33页 |
| ·周庄镇 | 第33-36页 |
| ·芦墟镇 | 第36-39页 |
| ·黎里镇 | 第39-41页 |
| ·西塘镇 | 第41-45页 |
| ·新市镇 | 第45-47页 |
| ·水乡城镇空间结构的特征 | 第47-50页 |
| ·相似性 | 第47-48页 |
| ·差异性 | 第48-50页 |
| ·小结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太湖流域水乡城镇空间布局中生态策略的分析 | 第52-71页 |
| ·太湖流域水乡城镇与自然环境关系 | 第52-56页 |
| ·村落城镇选址 | 第52-53页 |
| ·村落城镇布局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 第53-56页 |
| ·水乡城镇空间布局中生态策略 | 第56-60页 |
| ·建筑的布局与朝向 | 第56-58页 |
| ·建筑与水体的关系 | 第58-59页 |
| ·建筑排水与雨水利用 | 第59-60页 |
| ·水乡城镇空间布局中生态策略的量化分析 | 第60-70页 |
| ·河道宽度对热环境的影响 | 第61-66页 |
| ·河道空间宽高比对热环境的影响 | 第66-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第五章 滨水住区现代应用 | 第71-91页 |
| ·现代滨水住区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 第71-77页 |
| ·生态系统的构建 | 第71-74页 |
| ·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 | 第74-75页 |
| ·立体交通模式的重构 | 第75-76页 |
| ·建筑的密度与比例 | 第76-77页 |
| ·案例分析 | 第77-90页 |
| ·良渚文化村 | 第77-87页 |
| ·Bo01 住宅 | 第87-90页 |
| ·小结 | 第90-91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91-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