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5-37页 |
| ·研究背景和现状 | 第16-28页 |
| ·数据、信息、知识 | 第16-19页 |
| ·知识管理的产生与涵义 | 第19-22页 |
| ·知识管理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22-25页 |
| ·空间知识管理的提出与发展 | 第25-28页 |
| ·选题理由和意义 | 第28-3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28-29页 |
| ·解决的思路 | 第29-32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32-33页 |
|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33-37页 |
|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 ·论文结构 | 第34-37页 |
| 第2章 基于语义的空间知识表达与存储 | 第37-69页 |
| ·空间知识的内涵与框架 | 第37-38页 |
| ·知识表达基本理论 | 第38-47页 |
| ·传统的知识表达方式 | 第38-39页 |
| ·基于本体的知识表达 | 第39-47页 |
| ·本体驱动的空间知识表达 | 第47-56页 |
| ·地理本体的提出 | 第47-49页 |
| ·地理本体的结构 | 第49-53页 |
| ·地理本体的类型 | 第53-56页 |
| ·地理本体的形式化表达 | 第56-63页 |
| ·GeoOWL及其表达 | 第56-62页 |
| ·GeoOWL与GML | 第62-63页 |
| ·空间知识库的关系型存储 | 第63-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 第3章 基于语义的多Agent空间知识集成与共享 | 第69-97页 |
| ·异构本体集成问题与对策 | 第69-72页 |
| ·多Agent智能集成的基本理论 | 第72-78页 |
| ·Agent概念与性质 | 第72-73页 |
| ·多Agent系统理论 | 第73-75页 |
| ·Agent系统的开放标准——FIPA规范 | 第75-78页 |
| ·多Agent间的集成 | 第78-84页 |
| ·多Agent分级注册策略 | 第78-79页 |
| ·多Agent系统集成模型 | 第79-80页 |
| ·基于GeoOWL的Agent通信 | 第80-84页 |
| ·多Agent与Web服务的集成 | 第84-90页 |
| ·Web服务基本理论 | 第85-88页 |
| ·多Agent与Web服务集成模型 | 第88-89页 |
| ·Agent与Web服务的通信 | 第89-90页 |
| ·融合本体与多Agent的空间知识管理框架 | 第90-94页 |
| ·体系结构及内部组成 | 第90-91页 |
| ·空间知识库层构建 | 第91-92页 |
| ·空间知识管理应用层构建 | 第92-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7页 |
| 第4章 基于语义的多Agent智能协作空间知识检索 | 第97-109页 |
| ·基于本体的常规检索模型 | 第97-99页 |
| ·基于本体的多Agent智能协作空间知识检索模型 | 第99-103页 |
| ·界面Agent | 第99-101页 |
| ·调度Agent | 第101-102页 |
| ·检索Agent | 第102页 |
| ·协作Agent | 第102页 |
| ·本体Agent | 第102页 |
| ·网关Agent | 第102页 |
| ·搜索Agent | 第102-103页 |
| ·协作空间知识检索过程 | 第103页 |
| ·检索匹配机制 | 第103-108页 |
| ·语义相似性比较 | 第103-106页 |
| ·空间相似性比较 | 第106-108页 |
| ·加权匹配机制 | 第10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 第5章 分布式智能空间知识管理实例 | 第109-123页 |
| ·实例背景——长江防汛指挥三维信息系统 | 第109-111页 |
| ·实例系统设计 | 第111-118页 |
| ·软硬件环境搭建 | 第111-114页 |
| ·系统逻辑结构 | 第114-115页 |
| ·系统知识结构 | 第115-118页 |
| ·实例系统实现 | 第118-121页 |
| ·协作工作流实例 | 第118-119页 |
| ·险情智能确认 | 第119-120页 |
| ·水位实时显示 | 第120页 |
| ·防汛知识查询 | 第120-121页 |
| ·辅助决策服务 | 第1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7页 |
| ·论文总结 | 第123-124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24-125页 |
| ·研究展望 | 第125-1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7-132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与科研情况 | 第132-133页 |
| 致谢 | 第133页 |